杨学山:创新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 第11届电子政务高峰论坛
杨学山:创新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 第11届电子政务高峰论坛
2017-06-12 17:19:27 来源:CIO时代网抢沙发
2017-06-12 17:19:27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7年6月11日 ,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光明网联合主办,北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北达软、政府采购信息报协办,CIO时代APP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暨2017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授牌”在京隆重举行。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创新
2017年6月11日 ,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光明网联合主办,北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北达软、政府采购信息报协办,CIO时代APP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暨2017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授牌”在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活动中发表了题为《创新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 杨学山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十分高兴参加第十一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创新驱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此谈一点最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在中国近几年的时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扩展到了五六百个城市和城区。从世界的角度看,它的扩张速度、取得的效果是走在前头的。在这个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发展无论是管理的体制、运行的机制还是技术的实现方式都是在创新中完成的。没有创新,我们要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创新驱动是伴随着智慧城市一路走来的主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市里面的领导、做这件事情的人,还是老百姓,总感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还有些惧未敢进,期望的效果还未看到,付出很多但回报的与我们期待的不同,所以领导、百姓和参与的人都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有着更高的期待。我也在想,我们面临这样的情况,还需要继续创新驱动,但创新的一些方向、着力点和关键的问题是需要认真的总结一下、看一下、调整一下。所以从这个角度,今天讲三个问题,有些还不成熟,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产生,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靠各个城市的人共同努力,才可能推动它不断地走向新高度。
第一个问题,智慧城市的着力点和它的发展方向需要有所调整。
在很多城市,智慧城市最少的有七八个到十个,多的朝着一二十个的方向往前推进。这样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城市的管理、服务和发展中,通过新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起到很多的作用,但如何能够使得这样的 “智慧”在医疗、教育、服务、交通等领域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比如威海市的智慧医疗,首先要发现威海市在医疗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三个方面看:一是老百姓,老百姓感到不满意的究竟是什么;二是市委领导,医疗服务感到不满意的是什么;三是医疗机构,它们感到不满意的是什么。从这三方面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制定解决方案。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医疗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问题,二是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问题。那么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我在讲这个例子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座的城市中,有七八个到二十个左右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逐个梳理后,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在一两年的时间内最有可能见效的作为你优先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很应该转变的事情,但实际做起来比较难。因为在智慧城市推动时,所有的市里领导都有关心的问题,希望通过它来解决所关注的问题。但一定要知道,当我们把这样的东西汇总后,再往下做,最后一定是什么都做了,效果也是不行的。有些问题看起来确实存在又很简单,但要解决它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城市条件是不同的,解决它的条件是否具备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好好地思考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特别是重要又能起到效果的事情,然后再讲智慧城市的思路、技术、平台,能够为解决这个问题起到什么作用。智慧城市的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业务创新,然后才是其它创新。我们把要做的事情找到了,创新才有基础、创新才有价值。
第二个问题,从技术角度看问题是什么。
目前,从技术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讲“智慧”,所以它和原来有所不同,主要是体现在我们掌握的数据更充分、更详细、更加动态化。过去,无论是医疗、教育、城市管理、还是交通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数据随着业务流在走,但智慧城市增加了新的东西,主要是感知、物联。所有智慧的智能都是和感知、物联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它智慧的起点就不存在。感知物联后还需有很好的传输能力、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比人的处理更聪明、更迅速,处理数据量更多。在这个环节上,现在的矛盾是在推动不同的领域时,其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有的领域,比如感知、连接少些的,管理性多些的,现在做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数据分析能力,这些变弱了。但如果做得更加智慧、更加有效性,在感知和物联相结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感知能力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座的各位可能会有健康养老的企业或人员,大家认为在今天做的时候,我们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商业模式没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原因、市场成熟度不够,这些都对。但是在用新的方式实现新的健康养老模式时,我们的感知能力究竟够不够呢?我可以告诉大家,真要做健康养老的,今天的感知能力是肯定不够的。因为想要透彻了解一个人的身体和活动的真实状态,今天感知的技术、系统确实不够。当你感知能力不够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好的智慧的健康养老,这个东西便成立了。绝对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穿戴式医疗设备等东西就能解决的。
我们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否充分感知?目前,发展最快的是共享单车,它是基于感知能力的。很显然,如果没有感知能力是做不成的。但对于一个城市的交通体系而言,人流、物流放在一起后,我们的感知能力是否真正具备。对于城市管理和网格管理,有北京东城区首创的数字化网格管理。如今感知能力不足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对很多事情的感知能力是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的,传感技术本身需要创新。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空间是很大的,95%以上传感技术创新是中低技术水平,创新不难,高端技术在别人手里的原因是它的市场规模很小,这是一个核心问题。高校、科研机构有能力创新的很多,因为95%的都不是高难度技术。
二是要将感知和业务系统紧密连接。对于智慧城市,今天提到的计算、边缘计算、语义计算,它们的核心问题是把计算和感知的语义性、对象事物处理的语义性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有机链环,例如人工智能的很多问题是在这个部分解决的。今天讲的起点还不够,还需要有新的处理方式,包括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能力,而这个方式和能力是要和你解决事情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抽象的讲技术,因为不同业务系统处理的数据类型、特征、量、时间要求、算法是不同的。把一件事情从今天的水平,无论是交通、医疗还是其它东西,要走到更高的、有智慧的水平,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不要把一些概念和要做的事情套在一起,虽然也叫创新,但它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要从内部来解决。
第三个问题,互联互通是不够的,还需要再向前迈一步。
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互联互通使信息能与政府职责连接起来,这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智慧城市,我们需要在这个上面再往前走一步。在智慧城市的十几到二十个要推进的业务中,大约三分之二是超越政府内部部门职责的,通常是和外部的人、企业连接在一起的。智慧城市的业务特征已经超越了电子政务,比电子政务的范围大很多。对于电子政务,互联互通有很多的共同点,互联互通后便可使用,但在做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医疗的时候,仅是互联互通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个流程是需要重新构建的,把政府部门的各自业务部门连接起来,把水务、城管、养老等业务变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在不同机构的业务体系下,甚至是遍布全社会的状态下,我们要构建它的流程。不仅要构建流程还要把数据链从头到尾把它表示出来。从头到尾,把数据的来源、处理到保证各方面的利益,把这个过程想清楚,互联互通是不够的。互联互通后,这个事情还是有所不足,我们还需往前走一步,把数据按照事物需求的质量、数量、时间、精细度、格式化一致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完成它。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做重大的创新,创新技术难度不大,但需要真正的前瞻性和高度,否则没有基础。
今天讲智慧城市的创新,我们一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方面,把其它的东西合起来,共同创新。同时,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在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中找到最大公约数,一定要做,这就是创新。与我们过去走的路不同,就是创新。在座的嘉宾有不少做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同志,我希望回去以后,大家能真正实事求是的思考,调整一下我们的落脚点,把眼光看得远一些,我相信智慧城市的发展会走得更好。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