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IT趣学社联合主办,CIO时代APP承办的“西部产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暨2017CIO时代中国行西安站”活动在“古城”西安顺利举行。中国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CIO时代学院同学会会长、第十九届北大CIO班学员李红发表了题为《数字化转型将重塑企业信息化使命》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CIO时代学院同学会会长、第十九届北大CIO班学员 李红
非常荣幸在西部论坛讨论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今天是非常好的交流机会,我们CIO的特点就是勇于研究、勇于探索。今天是西部产业互联网高峰论坛论坛,有原生态、腾讯、百度,以及知名的企业富士康,这些都是目前数字化经济中领先的企业。我的身份是作为一个央企,这两年我在很多企业担任信息化顾问,经常参加各种项目的评审,我发现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看了很多企业花重金请咨询公司做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要做数字化转型。而这个方案也写得非常高端、非常完善,但遗憾的是,我参加很多项目的选型,他们居然都远离数字化,还是传统的概念。所以我说你们说了半天,还在做功能的扩展,还在做一般的应用,根本不谈数字。如今实际上已经过了两年,你还有三年,你还做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我不是CIO,我的本科专业是统计,在钢铁冶金工业部做了16年钢铁行业的统计,目前钢铁行业的统计指标体系都是我制定出来的,到现在没有变化。我当时做小数据,我们为了取得这样的数据,因为全国上下把这些数据取得非常不容易,我们要进行界定、分类,取得数字非常累、非常难,当时是倒三角,就是取十几个数据,到上面变成一大堆报表进行分析。我现在做信息化,只有中国有信息化这个词,国外是没有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在做系统,大家想想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的系统上线后,基本是数字化阶段,我们就没什么事了。我们最多做到原数据、主数据,定数据标准,包括考虑数据是什么。因此这两年我们CIO进行小型论坛时,一说数字化转型,很多CIO对这个概念有争议,什么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就出来了,他们对数字化转型不够敏感。
第三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了,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边际、崛起都五六年了,到目前为止,难道我们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还像过去那样搞信息化吗?我们现在的信息化和过去的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方面,从企业角度看,我们服务的主体是企业。或站在政府的角度,肯定有一个主体,我们不能盲谈信息化,企业转型和数字化有关。第二个就是今天的主题,产业互联网时代数字转型和产业互联网转型。第三个就是数字转型和信息化的关系。
实际上现在的智能特别热。这两年我参加了很多智能制造论坛,甚至也做了好多次嘉宾,但我们这个群体,就是写三体智能,互联网顶级的专家们都在忧虑智能太热了这一问题,包括最近爆出来的人工智能。上周我们在北京开了人工智能大会,杨部长也说现在人工智能这么热,他担心很多的研究、公司可能会从这么热的夏天一步跨到冬天。有的可能是符合规律的,能进入秋天得到收获。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智能太热了,我们中国人做什么事恨不得一步就能做到,但我们目前大部分都处于1.0、2.0水平,3.0的很少。
举个例子,我们的工业系统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说数字化是我们中国现在最要命的事,我们反而忽视它?我们恨不得一夜就进入共产主义,实际上我们距离智能化很远。即便德国4.0也是未来的事。我们中钢目前只有一家企业是达到80多分,2015年我们推的“两化融合”,那四家只有30多分,远低于行业水平,因此我们的数字化程度非常之低。
我们工业讲旧4G、新4G。过去的4G是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硬件,现在的新4G是一硬、一软、一网、一平台。我们从新4G来看,当然这也不一定是准确的,但最起码可以表现出我们现在的数字化程度非常低。那么在数字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你做智能化纯粹是白花钱。现在买了那么多国外的工业设备、机器人、软件,都打水漂了。比如我们与德国工业4.0各国的合作,又花了很多冤枉钱。但有的是骗自己、有的是骗国家,所以我们现在数字化水平非常低。而且我后面会说数字化是不可逾越的。
一、什么是数字化?
扪心自问,我是学统计的,专业是搞数据的,还做了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如今我们为了和国际接轨,G20在2016年已经认为我们中国接受了数字经济的概念。数字经济很简单,我们现在说两个方面,一方面是ICT本身的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深度应用ICT的相关产业,如BAT。如今再说别的产业,其效益经济、福利经济是无法测算的。目前我们中国按照信息化百人会测算,我们是3万亿人民币的产值,美国是10万亿,相当于我们的3倍,我们占GDP的比例是29%,美国是56%。但我们现在说的一些概念都涉及到数字化,阿里巴巴可能在2014年就讲从IT到DT。实际上我们在很多场合下都听到各种各样的人讲数字化,现在的埃森哲、IDC、思科公司都在讲数字化,我们理解的数字化包括CPS及三体:物理世界、意识世界和数字世界。现在的数字化,个人认为起源于云大物移,这与我们过去的数字是有区别的。
按照我的理解,过去的数据、视频、音频、文档、数字等是不相融的,甚至是无法加以比较的,相互之间是没有必然关系的。这就考到人的思维,如何将这些概念整合出来反应问题。我们现在可以用0和1,将一切数据表示出来。以凤凰卫视为例,他把过去存的各种视频数据、磁带,在三年前全部转化成数字存进去了。那么现代数字,因为互联网企业、原生态企业很容易理解,他们本来就是数字企业,但传统企业不太理解这种数字。
现在的问题是,一切皆数字。你能想象你的行为,你每天从工作单位回到家里,这都是数字吗?现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全是数字,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我们在2012年抓一个歹徒,公安系统几百个人盯着视频,最后有三个警察视网膜脱落,因为要辨别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出现,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只需要几秒钟。
因此,数字化是指一切都可以是数字、一切都可以用0和1表达,我认为这个数字和我们过去的数字是有区别的。
二、什么叫数字化转型?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转型”这个词,应该是西方的转型。按照我们中国的话来讲,应该叫数字化改革、数字化变革、数字化革命。革命是什么?革过去的命,可能是变革。IDC认为到2017年,全球67%的1000大企业都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战略的核心。目前所有的企业都叫数字化企业,GE也叫数字化企业。比如长虹公司也说“我们是数字化企业”。说到转型,也是有定义的。关键是我们“数”这个词是很泛的,在PC时代的数据、数字和现在互联网的数据、数字有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解释。为什么我们搞IT的人对数字不敏感?是因为我们做数据的不用数据。王坚博士在北大讲课时解释什么是数字式资源,即只要被人工干扰的都不是资源。数据如果是资源,一定是原生的、自发的。就像矿石一样,它埋在地下,你挖它是资源,你不挖它也是资源,但是你扰动了就不是资源了。红领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变革,是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动流程,不受人工干预,然后才对流程进行变革。
三、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过去我们是在封闭企业内部搞系统,对数据是不敏感的,做完系统后,财务数据由财务部门去用,业务数据业务部门用,客户数据客户部门用,人力数据由人力部门用,甚至都不让你知道。因此你和数据没有关系,你只是数据的门外汉。目前我们大企业的CIO非常荒唐,折腾大数据一两年不知道大数据做什么,你找业务部门说,我们要开发大数据,业务部门说不知道大数据做什么,你找管理部门说,管理部门也说不知道。IT部门要大数据分析什么、为谁分析?一切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美好,我们听的都是那些原生态企业在讲,我们传统企业并不知道做什么。究竟先有大数据才分析问题,还是先有问题再找大数据?我们一个企业为了占领产业的高端,变成全国最大的产业电商,如果没有数据,他怎么办?他只能从网上爬,但这是临时的、琐碎的。这就很荒唐,他自己没有数据。国家部门有这个数据又不给他,这个过程花了很大代价在转型,只为企业搞全数字化。
现在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因为新一代IT技术产生了很多资源和能力,不论是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第一个都是数据,第二是算法,第三才是性能。现在我们传统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重构商业模式、客户体验、业务流程和产品与服务,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全懂互联网+什么,目前我们国内很多领先企业,他们是想做数字化转型,他们知道数据化价值。比如美的通过数字化知道了别人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你不知道某个商品为什么不受欢迎,不知道某个商品到客户那的意见,甚至不知道某个产品是否美的和海尔或格力在市场占有率最高,他会通过数字化进行分析。数字的世界不是你想象的世界。
四、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这么多年,包括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在建系统。心目中我们就是搭房子,这个房子从底层到上面全是系统,不是硬件、软件就是网络。但现在如果按照数据化思维,你要研究数据,当然没有平台就不可能有数据。这并不是不建平台,但平台是信息时代的事,是传统技术的事,到了互联网时代,你不为了数据服务,最终只能是涵盖一半,只能是徒劳无功。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大企业信息部门的功能在弱化,机构从管理部门降格,就因为你过去的功劳现在变成了维护。当然现在要挖掘数据干部,要改变你的数据结构,要改变你的行为。当然,没有云也不行。因为现在“云大物移”是一体的,缺一不可。
我们作为制造业企业,如果从大概念角度老老实实做“两化融合”,工业的事解决工业的问题,信息化解决信息化的问题。融合的核心点过去是系统,目前是数字。现在我们做数字化的难度是很大的,挑战很大。包括在基础、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各种挑战。谢谢!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