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深入应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深度合作的Fintec3.0时代已经到来。FinTech 在驱动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新金融业态的蓬勃发展。2017年1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第二届中国区块链与金融科技论坛”活动上发表了题为《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科技创新》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狄刚
大家早上好,感谢盛情邀请!主办方希望我分享一下区块链与金融科技的观点,由于话题覆盖面大与时间关系,且以个人初浅的认识对上述两个话题进行探讨。如今,一些学界和产业界对金融科技这一概念重新做了定义,但我还是想从回顾历史的角度观察金融科技发展的迭代变化。
一、以史为镜|金融科技的发展演变
1.新技术造势,助推社会步入智慧化时代
◎电子化时代
提及金融科技,我们以银行业为缩影,可以看到80年代初期是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当计算机系统引入到银行业的时候,人们集中称其为“手工搬家”,即通过计算机代替日常的业务处理,最典型的是会计电算化,单机处理居多,我们称之为电子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
由单机处理逐步进行客户端/服务器应用架构,数据库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针对组织内业务需求进行集中的设计与开发,以客户端、服务器为基础架构的数据库应用开始大规模显现,我们当时称其为信息化时代,即不再是简单的“手工搬家”,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流程再造与信息集中处理。
◎网络化时代
到了网络时代后,人们发现多个孤立的系统可以进行协作,信息可以共享互动,这时的流程进一步优化升级,数据仓库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网络时代的业务应用开始大规模联网处理与协作,实现了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再造,线下业务逐步迁移到线上处理的同时,业务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扁平,效率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智慧化时代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的迅猛普及,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手机终端APP技术的发展,时代更替更加迅速。在移动化、智能化时代,整个社会对金融科技又有了新的认知和期望,独角兽企业为传统金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云大物移这些技术逐步成熟,技术快速迭代不断产生新的模式和业态,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和聚焦金融科技。因此,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整个社会到了一个全新的智慧化时代,甚至被认为是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到来。
2.透析科技,看中国金融业之崛起
以银行业为缩影,将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不难看出金融信息化发展至今,从一开始的手工操作到电子化、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整个银行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很多年前,银行做IT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些共识,IT属于后台部门,支持保障服务是根本,即使在计算机系统得到普及后,业主单位不断的需求总是驱赶着科技人员不停地完成任务。近几年,银行的科技人员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个时代变成了主角,科技人员在其中的价值不断体现,而且由后台逐步进入前台,很多IT人员也不断注入业务部门成为核心主力。整个银行的变化也是以账户为中心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最后转为以服务为中心。过去我们觉得银行是一个业务办理的“地方”,现在发现银行就是一种“随身服务”,随时随地在发生场景需求时出现。因此,我们的科技是由原来的业务驱动,即用户提需求你被动去实现逐步转变为科技驱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强调引领性,以招行、工行为代表提出“科技兴行”、“科技引领”,如今大家强调的是业务与科技相融合。
当下,中国的金融业得以迅猛发展,实际上是由两个“轮子”不断驱动的——改革开放和金融科技,因此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通过多年螺旋式上升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前为写一本书,我曾牵头对银行业科技的一些历史进行过梳理调研,因此以银行业为缩影,我们看一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脉络:
1980年,我国金融业引进11套M150中型计算机系统,是中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开发应用的标志性大的起点事件。
1985年3月,中国银行在珠海首发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设中国金融卫星通信网,建立卫星小站,对金融电子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经过几年建设,又进行了“天地对接”、“网络到县”,启动了“快通工程”,随后通过地面网X.25分组交换网络、帧中继网络起伏更替,地面网逐步取代卫星网。
1990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实现了同城活期储蓄的通存通兑。
1993年,“金卡工程”启动,初步实现了试点城市和区域内银行卡业务跨行联合和设备资源共享。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研发现代化的支付系统(CNAPS)。
1995年,招商银行加减法并用,推出了“一卡通”,逐步取消存折,实现了储蓄介质的突破。
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启动建设第一代核心业务系统(ABIS),1999年在宁夏分行投产试运行。
1998年,招商银行首先开展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开创了中国网上银行先河。
1999年9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9991工程,建立了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大集中建设热潮开始。
2002年3月,中国银联诞生,中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发展到新的阶段。
2003年9月9日,浦发银行全面推广“及时语”服务,开创中国银行业短信通知服务先河。
2006年6月26日,小额支付系统推广应用到全国,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基本建成。
2006年1月,个人征信系统正式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200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2002年12月,企业征信系统的前身,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全国联网运行
2004年,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第一个wap版手机银行。
2008年7月,交通银行进行灾备演练,是中国银行业首次进行数据切换后实时投入运行的演练。
2011年10月,中国银行“IT蓝图”项目成功投产。
2012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FOVA系统在工银亚洲成功投产,FOVA系统覆盖工行所有境外机构,建成了全球 一体化的科技平台。
2013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完成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切换。
2013年10月18日,中国银行海外信息系统整合转型工程亚太批次成功投产。
2015年3月23日,工行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成为国内第一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 行,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已经全面加快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实施。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使得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方向。
简单回顾历史,可以看出金融科技发展到今天,通过改革开放和金融科技“双轮”驱动,目前已从线上线下相融合,通过新技术、新思维催化,逐步实现了跨界融合。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把握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银行已逐步渗透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生活服务中,具体体现在支付、投融资、电子商务、生活场景四个领域,以电子商务为例,包括工行的融e购、建行的善融,生活场景如招行的掌上生活,创新资产如中行的供应链融资、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钱大掌柜,大数据风控方面如光大银行的风险预警平台等,都是业界有代表性的转型成果。
4.技术驱动创新,引领金融科技未来
金融业发展到今天,云大物移等技术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包括“身手钥钱”的关键性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的应用;以及我们对手机的功能定位和研发。“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已逐步作为技术攻关的关键要素,并趋向统一。
◎智能设备——可提供的服务增多
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例。手机一开始是一个通讯工具,大家都知道生产手机的厂商都是通讯厂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而这些厂商现在都是昨日黄花了。他们在生产和设计手机时,是将其定位为通讯工具,最后手机产业都是通讯厂商在竞争。智能终端的出现,尤其是乔布斯的iPhone及谷歌的发展,手机逐步变成可移动的智能综合服务终端,于是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通讯功能已变成了次要的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围绕超出通话之外的事情。因此,手机的定位及作用,尤其是手机的功能随着各种技术的成熟而演化为一个重要载体,尤其是二维码、GPS、NFC支付等技术的叠加,社交应用软件的成熟,扫一扫、摇一摇、碰一碰等亲民功能,用户体验的友好性让它的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终端的发展对技术的支撑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如当年的支持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还是字符型的DOS系统,应用的普及性将难以想象。
◎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出现后,大家会发现永远在线变为可能。过去有个非常热的名词“上网”,如上网购物、网银办理业务,现在没有上网的概念,而是24小时在线,因此未来将没有“上网”的概念,而是变成了无感知的“永远在线”,手机银行的使用量远远超过网银,移动下单率估计今年的双十一又超过高点。银行受众体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80后、90后变成了中坚力量,他们逐步成为社会财富缔造者的主流,他们的成长历程本身就离不开线上生活,未来这些人成为社会主流后,数字鸿沟将越来越小。因此移动互联在转型中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云计算与大数据
现在是多种技术相融合,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层使科技应用的建设门槛变得很低,因为过去成立一个金融机构,需要考虑机房、“两地三中心”,还要招相应的IT人员,就是说如果要开一个银行、要建成一个基础设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过程中会花费很多成本和人力,有一个最起码的门槛。这与我们开一个小卖部类似,同样需要考虑仓储、物流、进货人员等,成本并不低。因此要实现金融普惠就要把门槛降低,而云计算的出现是按需提供服务,社会化分工更加专业、科学。底层云计算包括现在所有的线上行为,可以沉淀出很多数据,基于数据可以做分析和精准营销。但大数据带来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区块链
区块链将作为一个题目专门探讨,这里就先不细讲了。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目前炒得很热,在金融领域已有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初步应用。我们过去是给定数据、给定算法、输出结果。现在是把输入和结果拿出来,然后训练机器,最终输出算法。由于过去有技术、容量、硬件的限制,技术的发展很慢,尤其硬件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撑,如GPU/FPGA/ASIC的发展。这在我们过去的认知里,包括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这些技术的出现,的确是基于大量数据为前题的,因此数据的可获得性是一个关键。目前技术迭代的速度也非常快,包括我们在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人和智能投顾等方面。说点题外话,对于人工智能,国外目前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其安全问题,以自动驾驶的图像识别为例,前方有40码的限速牌子,在上面进行隐性涂鸦,肉眼看是40,但机器却有可能识别不了这个速度的限定,黑客通过获取算法等手段便可利用人工智能的漏洞进行攻击,国外已经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二、知往鉴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演变
众所周知,区块链源于比特币,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多年前人们都关注比特币,从经济学人杂志对支撑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做了一个专门的封面报道开始,后期社会各界逐步加大关注与投入,其价值在被不断的发现与挖掘。
1.区块链技术原理
截至目前,比特币仍是区块链最为成功的应用,但又是特别耗能源的,因为其共识算法是基于不断尝试的挖矿行为来实现工作量的证明,这里大量的耗掉能源,也是人们诟病的基础。
区块链来源于比特币。但现在的区块链不等于区块链,更不等于以前的区块链,其版本和架构在不断被人改造和演进,现在称其为分布式账本更加准确些,DLT技术仍在快速的演进过程中。目前区块链最大的问题便是性能和隐私,一提到区块链,大家立刻会说性能成问题,比特币10分钟出一个块,每秒才7笔交易,用以支撑大规模实际交易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条诟病的。其中支撑不了大并发业务需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随着分布式账本技术被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场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改进需求。性能和隐私一直是分布式账本大规模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因此业内对此研究也最为充分。
共识算法决定了单链的处理能力、确定延迟等关键性指标。这方面的研究公有链是从改进中本聪共识入手,研究成果有DAG(iota,byteball),GHOST,POS和DPOS等。联盟链则从传统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中汲取灵感。不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有开始融合的趋势,即在常态下用中本聪共识,保证处理的效率和活性,遇到异常情况则退回到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保证安全性。这方面的典型算法如thunderella, casper等。分布式账本中还有一类特殊的设计,比如corda,系统中并不存在全局性的共识,没有全局性的账本状态,只在交易相关方间保留局部的一致性。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比特币中的区块和链的结构在各种新项目中已经被消解,很多设计中已经没有区块和链式结构了。因此,分布式账本技术比区块链更能准确描述这一类技术的典型特征。
除了通过共识算法提高性能,还有其他工程手段以提高分布式账本的吞吐量,比如分层和分片。分层是将大额低频交易保留在主链,而在主链之上再设一层,处理高频交易,这方面的代表方案有比特币的闪电网络和以太坊的雷电网络。闪电或雷电网络还可以同时提升交易的处理延迟,做到准实时。当然分层方案有自己的tradeoff,更加中心化,系统依赖于一些中心化的交易处理商。分片是通过多条链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其tradeoff则牺牲了一些链与链之间数据的关联性,如果一个交易涉及多个链的数据或逻辑,其处理速度会大幅下降。因此,如何确定交易的分片,分片后不同子链的跨链设计就非常重要。除了同一个账本或系统的跨链外,不同公有链间也有非常强烈的跨链需求,目前主要有两个项目在致力于这个目标:polkadot和cosmos。相信现在的采用跨链技术的联盟链方案将来会从这两个项目中受益良多。
分布式账本获得广泛应用还需要另外一个前提:隐私方案的完善。目前这方面涉及到的密码学理论有: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多方可信计算等。应用了隐私方案的项目有:zcash, 门罗币,还有JP摩根的Quorum等。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矛盾外,分布式账本技术领域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研究,比如形式化验证,可以用来保证智能合约及一些关键算法的安全。智能合约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支持任意语言编写智能合约,比如以太坊的ewasm项目以及fabric,eos等,虽然目前还支持不多的几种语言,但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合约开发的工具链会越来越完善。分布式账本的治理非常重要,从公有链协议的升级变更到许可链记账节点和监管节点的制度设计,以及智能合约的更新和争议仲裁等等都需要完善的治理机制。治理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更多技术人员之外的研究力量的投入。
2.可信区块链标准登上国际舞台
今年10月份,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代表我国产业界联合提交了“可信区块链: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评估框架(Trusted Blockchain: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的技术提案,得到各方的热烈响应。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现阶段设立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推动技术成熟,还是帮助用户进行技术选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项提案为这项工作开了个好头,并同意设立相关议题继续研究。
三、热潮下的冷思考|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1.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区块链针对于金融服务,一些痛点解决正好契合一些关键的需求。目前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技术发展也很快。与金融科技相关的监管科技应用,区块链作为可选的监管科技手段,通过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将监管规则规则化,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因此金融业在区块链应用中的应用场景还是比较丰富的,国内的京东、阳光保险、德勤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包括确权与存证,票据领域、供应链金融领域、保理、积分、审计等领域,以及跨境结算。国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2.金融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需检验
我们不能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做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既不要神话也不要泛化,更无需因它被一些非法金融活动当作技术外衣利用而妖魔化对待。技术是技术,币是币,要在概念层、逻辑层、操作层分清楚,达成科学共识。目前的成熟技术有很多,区块链本身是一个新兴技术,我们更多是看它的改良作用,与多种技术组合应用,而不是直接期望能颠覆什么,技术上从来没有万能药,更不要为了赶时髦而拿着锤子找钉子,一定要找到适合的场景解决需求痛点。而且区块链也有一些短板,因此它的大规模应用还是需要时间检验的。需要大家形成合力,理性对待它。
3.区块链去中心化辨识——运用要“恰到好处”
区块链其实只是对我们中心化架构一个有益的补充,或者是对原有的中心化架构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优化的路径。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将区块链用在合适的地方,与传统技术相综合,形成一个混合架构。合适用什么就用什么,中西药结合疗效好,单纯一味药无法包治百病。有很多业务需求单纯在链上无法完成全生命周期的应用,采用区块链技术,必须要链上链下相互交互,因此中心化背书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关键信息不能上链,大量信息还在链下,但链上链下要做有机整合。未来链上链下的同步实现“帐实相符”,包括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来有可能是一个风口,也算是另一种形态的O2O(Onchain to Offchain)。
4.未来已来,区块链技术需理性看待
我们对区块链技术还是抱有一个理性的观点,同时我们也相对看好这项技术。为什么?过去不见得说它有一定什么问题,技术本身好就能发展、不好就不能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它,社会资源得以投入去发展它,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相反地,有很多好的技术不一定得到好的发展,并不代表技术本身不好,但社会不是持续的投入与关注,因此很多都是昙花一现。记得十几年前IBM曾有一个很好的多任务操作系统OS/2,但最后却没有发展起来,连IBM自己最后都放弃了,非常可惜。
四、展望|金融科技下的数字货币架构技术
人们对数字货币其实在概念层很多都不统一,我们把它简单看待,就目前而言其定位就是电子+现金,定位于M0。大家一说数字货币会以为是比特币,其实比特币只是数字资产,或者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民间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是完全不同的,比特币从其特性上分析无法承担货币的基本职能。因此要强调两个“松绑”,首先要把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区分开来,尤其是法定数字货币。第二,数字货币也要与区块链分开。区块链只是可选技术之一,并不是币本身,技术是技术,应用是应用,法定数字货币将是多种技术组合支撑的应用,区块链有可能是多种技术之一的可选项而已。纯数字货币就是货币,很简单的就是代替我们的纸钞。另外,数字货币本身是一个货币形态的转化,实际上我们过去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质货币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货币形态的一种进化。现在纸币是货币纸质符号化的结果,是信用货币。货币通过数字化实现无纸化,也是符号货币,载体由纸质变为加密数字,它与纸币作用一样,也是一种符号货币和通货载体,因此无需过于神秘。
考量数字货币的技术架构,有几个需要关注的焦点,如业务需求提出的完整性,完整业务生态定义?从发行、流通到回笼升级整个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业务架构是完全线上流程再造还是先开始像当年电子化一样,先进行“线上搬家”模拟纸币流程?这些都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肯定都要与纸币和现代支付体系共生发展与融合发展。基于这些考虑,包括货币的技术是不断进行演进的。因此,我们现在还是以技术中立的观点看待数字货币的整体设计,当然安全和易用性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应对大规模应用的分层、分域设计,以及软硬结合的安全设计等。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而言,过去的金属货币,如银锭、铜钱刻印了年代,重量、地点等,代表金额、发行日期、发行方等。发展到纸币时代要素进一步扩展。数字化后,属性可以越来越多、扩展性很强。但作为货币本身的定义能否承载这么多属性,本身从制度设计与货币定义角度也是值得探讨的。以及整个应用全景生态、应用架构的分层设计和全生命周期模型设计都是需要探讨的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也是中央编办正式批复的一个央行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根据国家战略部署专注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欢迎大家一同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为金融科技和法定数字货币的事业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