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央企CIO论坛】陈齐彦:数字化转型的道、术、界

2018-01-08 16:22:45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8年1月7日下午,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主办的“第九期央企CIO论坛”于北京成功举行,DaoCloud CEO陈齐彦做了题为《数字化转型的道、术、界》的主题分享。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2018年1月7日下午,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CIO时代学院主办的“第九期央企CIO论坛”于北京成功举行,近30位知名专家与央企信息化负责人齐聚一堂,就本次论坛主题“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DaoCloud CEO陈齐彦做了题为《数字化转型的道、术、界》的主题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
 
\
DaoCloud CEO  陈齐彦

​  谢谢姚乐院长和李总的邀请。今天我带来的分享是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数字化转型。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可能谈的会更偏行业趋势的角度。我觉得数字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似懂非懂的问题,似乎我们做信息化的人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传统命题,但是开始做的时候会发现好像有很多新的课题在里面。所以我试图用片子里的前两页来解释我们遇到的这个困境或者挑战,甚至说是未来的机遇,数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数字化本质上的问题其实还是IT技术的延伸,但是它对IT技术本身要求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IT已经不是站在一个后台的服务决策里,而是IT正在慢慢走向前台。而这个前台就是我说的重新被定义的IT边界。今天IT技术变成了企业运转的核心引擎,这个核心引擎不再像原来当年我们讲信息化时代Oracle、IBM、EMC,它做的事情是把我们传统的商业模式把它的用信息化的方式,把碎片化的信息组建起来。但是数字化实际上要求IT技术更前置了,IT变成了业务创新的原动力。所以这是数字化原生的企业是这样一种企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互联网企业。但这个对于我们很多传统企业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不是数字化原生。但是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讲这是我们今天讲边界延伸的业务驱动,原因在这。
 
  但业务驱动对我们做信息化、实实在在做事的每天人的工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形象的打比方叫做,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的快。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的信息化,大量的尤其是传统企业,我们对信息化的投入是有限的。在信息化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我要做到这三个扩大,边界的扩大是不可能完成的命题。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业务的变化越来越快速了,我要交付的周期给我的时间越来越短,然后给我交付的问题,业务场景的复杂程度又是在不断扩大。这三个不可能,对我来讲是现在讲信息化往数字化跃进的最大的难题。其实就是需求侧发生了大变化,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讲数字化现在碰到问题。
 
  那数字化背后所带来的产业技术的变革,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说一个新的课题产生,没有新的技术的创新,实际上还是在传统的技术,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在刀斧的时代、火器的时代,我们没有慢慢上升到工业化时代,那肯定最重要的是技术生产力的提升。我今天试图总结一下信息化往数字化转的过程当中核心几个技术的演进的创新方向。这个创新方向我们管它叫做开发模式的升级。开发模式的升级就是从传统软件交付的方式变成了面向互联网的精益类软件交付能力。我们也强调了所谓信息化连接的终端不仅仅是桌面,也不仅仅是移动端,还有万物互联的概念,也就是越来越多的物需要被连上。我们也谈到了传统IT架构(这个IT架构就是里面偏软件的一层)有问题。这个软件问题就是今天所有信息化的系统基本上按照三层架构设计出来的。我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在Oracle,在Oracle干的工作就是写三层应用架构。三层应用架构最后变成了大家使用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大家发现传统信息化的三层架构去面对互联网、数字化,是不行的。这时候大家谈到软件架构要升级。这个概念,有很多种描述。最后把它总结为微服务。这是软件架构升级。还有张艳总提到的底层架构、系统架构升级。系统架构升级最近有很多新的词,这个词是现在全球最热的词——容器技术。容器技术是一个底层系统架构的升级。这个系统架构本质上创造了什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架构。这个全新的系统架构在国外可能叫做互联网架构,在中国叫开放性架构。这种开放性架构其实在很多,比如银监、保监、央行都写到十三五规划里,作为一种开放式架构的支撑。包括我们讲软件定义时代。软件定义时代本质上是把前面讲的应用架构的创新和系统架构的创新融为一体,实现全面软件驱动的IT能力。全面软件驱动的IT能力本质上是什么?是通往自动化,自动化再往上是智能化。这当中最终演化出的是我们要多种多样的应用价值获得更多的数据。因为应用是数据的入口和抓手。这也就符合数字化的大课题。数字化的大课题是什么?应用和数据。这两个事情是IT系统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两个东西去建设我们的IT信息化平台。
 
  这个东西讲的逻辑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或者我前面讲的这几分钟内容在任何一个互联网行业里面去分享,大家都觉得很稀松平常,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因为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原生的,无论是云原生还是数字原生,它都是那样。但是对于传统企业来讲,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我其实在5、6年前也不认为,一个传统企业能走过来。但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是2010年我和我的团队有机会和这样一家公司去合作。在当年,它是一家非常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我当时的课题是在美国已经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说有些传统企业当他发现他要通往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他发现我的IT技术要从底进行一次全面升级。所以这就有了GE数字化转型这个大课题。这个大课题中间发生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本质上GE的领导人在这件事情上采取了开放式的手段。他当时找到的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传统的IOE。也就是说IOE其实本质上解决的还是传统信息化的问题。当时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世界上最好的数字化专家。所以其实GE当时转型的基础架构的整个设计是Google设计的。而且Google那个人是Google云的总架构师。这是野史啊,外面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也是在2010年时参与到GE数字化转型的整个架构设计。
 
  所以我是觉得在那5年过程当中,我会觉得传统企业往数字化转型是有一套逻辑的。这个逻辑我后来若干年后回溯过来看,我觉得这个逻辑用中国的传统道家,所以这就有了道客、道云,这个理论是可以解释的。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生一,一是什么?就是从GE当时开始建设的所谓工业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前提上讲要打造平台化的IT技术。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GE的体系已经很强大了。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效果,这确实是一个,因为一个互联网企业做到这个是不难的,但是一个传统企业能做到这个是很难的。
 
  今天我们看到,其实GE对于广大传统企业更有启示意义。因为这条路径被证明了,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我要走的路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跟随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简简单单的唯互联网,而是要跟我的产业结合。所以这就是现在这些年开始听到更落地的词叫做工业物联网或者叫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我简单总结一下工业物联网的大逻辑。包括我们当年在做GE Predix系统,包括现在在中国我们做的两个大的产业,我们管它叫做先进制造和先进,其实在这两个板块里面我们做的事情本质上其实都差不多。因为今天各位来的都是央企的老总,我今天分享的东西偏先进工业制造。整个逻辑无非就是我们有大量的看不见的数字化的入口正在被建设,这些建设是被我们从一开始就被放在了装备制造的体系里。所以在未来我们会面临数字化泥潭的时代。数字化泥潭就意味着我们连接的本体不再是人或者移动终端而是大量的物。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终端技术创新,传感器、物联网网关。但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当这些东西全部都被接入的时候,你合适面临的是10倍于今天互联网公司所遇到的困难。因为你要保持大规模的所有的数据的实时联通和实时搜集,这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所以这一开始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一家企业要往数字化转型首先还要变成互联网公司,而变成互联网公司这本来就很难,如果我能变成互联网公司我干嘛还要去做传统行业。所以这变成一个伪命题。所以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本质就是要先把平台技术构建起来,但是这套平台技术不能走传统的老路。因为我们知道,科技发展永远是螺旋式上升的。你往往要在下一个支点上找到一个创新技术,你可以用现在低于它10倍的成本去达到甚至于超过它的10倍的效益。所以在这个体系上,GE当年的成功我认为他们是高瞻远瞩性的,因为他跳过了一个时代去看数字化的技术,用数字化的技术来解决工业物联网的问题。
 
  所以这是Predix的口号,但是这件事情从我们回来创立DaoCloud开始,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在中国一样可以做到。GE的这个事情并没有那么多不可能,这个规律是可寻的。当然我们在过程当中需要更落地一些。所以整个Predix的启示就是这张图了,就是我们IT建设从一开始就是先建平台,平台上长应用,应用层面是数据,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什么?三是用户。最终我们是连接业务形态。这才是我们讲的IT能力数字化,IT能力甚至某种程度上更前置更配合业务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这就是平台化IT技术发展。
 
  平台化IT技术发展,当年是GE走这条路的,是一个传统企业叫大象起舞实现了数字化转型。Gartner就觉得这是一个标杆。所以Gartner的分析长期的伴随着这条路径走过来,最后这两年形成了一条理论,这个理论其实是源自于GE Predix概念。就是今天大家都听到的双态IT。其实它很简单。原来我们一开始认为IT建设逻辑是在我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的盖楼,永远都是在原来的体系上盖楼。而双态IT的创造,意义就在于,他认为在未来面向数字化世界里,有一个新世界、有一个旧世界。新世界是完全按照新世界建设出来的。所以Predix系统从一开始它就彻底的不去兼容并蓄传统的系统,它完全用一套全新的IT架构,这个IT架构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IT架构。
 
  这个路数最终走出来的形态就是今天讲到的,我们看我们新业务形态是什么?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是数字化的形态还是内升的形态,是外放的还是内敛的,这对于我们要构建IT架构来讲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点,到底我这个业务是稳态的还是敏态的。而敏态的大部分其实就是今天讲构建的数字化业务。哪些数字化业务呢?后面我会分享一些我们在做的客户案例,大家看看各个行业他们的哪些数字化场景构建了数字化IT系统。其实数字化IT系统本质上是什么?就是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三样东西。
 
  在这个体系里面很关键的就是云的技术。今天为什么讲当时要做数字化转型第一件事情先去把Google云计算的总架构师请出来,因为他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建一个大平台,这个大平台就是数字化的IT的整个平台技术。我们形象打比方就叫数字化业务跑起来的时候整个IT系统就是一个大插座。因为你不停在切换插头,甚至一天布一千个插头,这就是数字化的常态,但是插座始终不变,这插座可以有横向扩展的能力,这是数字化插座的本质。那数字化插座对于一个互联网企业认为的云和一个制造业或者传统行业往工业互联网转型的云,其实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这件事情从一开始GE就想的很清楚,也就是说GE说我要建一个云,我建的云如果长出来的样子跟Google、Facebook是一样的,我没有任何竞争力,因为我创造出来的只是售卖资源。在售卖资源上我的体量不可能跟超级平台公司PK。今天在中国也是这样的。今天阿里云、腾讯云可以说不要钱给你一个云,最后把你的IT能力丧失掉。那我的IT能力去跟他们PK,最关键的问题是行业属性。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GE的逻辑就是完全面向平台化的PaaS能力。我们讲云计算的经典模型所谓资源型还是应用型。这是平台型,这是应用型。从一开始GE的逻辑就是如果要走行业云的特色一定要一开始就往这个方向,而不是走这条路径。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在一个正确的技术路径上,最关键的是这个云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IT技术是匹配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云而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正好这个技术路径,如果在前面说的所谓稳态和敏态的区别,其实这也是很关键的。
 
  今天本质上,假如说我不管用的是厂家的技术、IOE的技术来实现,还是用阿里的技术来实现,其实本质上还是在资源层面上。真正敏态的层面是嫁接行业属性和应用和数据。这个是大家比较理解,所谓在敏态平台上构建。敏态技术今天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敏态技术是基于PaaS技术来建设的。所以这个是我们总结下来这么多年从Predix时代走过来,包括当时在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创立这家公司我们当时服务的第一个公司在中国是京东,当时京东还是一家非常传统的公司。甚至谈不上是互联网架构。今天总结下来,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大潮流上企业IT能力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跟我们原来传统意义上认为的IT系统架构的架构图长的是很不一样的。它最关键的东西就是除了把资源的东西要汇聚和整理之外,最关键的是要把应用和数据管起来,其实它就相当于一个大的操作系统。这是一个虚拟操作系统,它把企业里面所有信息化的底层给接管了,但是对上它直接提供应用和数据访问的接口。这其实就跟我们原来理论上的每个单机上装的操作系统干的事情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云平台能力。
 
  其实Predix这套系统的核心引擎就是这样一套云平台系统。这个云平台系统最关键的不是去管资源。这是我们强调敏态业务的IT信息与建设能力、管理能力,不是管资源的,不是管存储计算网络,它管的就是前面刚刚说的三个变化:一是软件交付越来越快;二是软件交付周期越来越短;三是软件交付的稳定性和延展性、可用性要求更高。这个东西不是由任何一个软件来单方面保证的。由这个平台来保证,所以这个平台本质上是管应用和数据。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都是汽车制造业。相对来说汽车制造业这两年转型的动力会更大。第二,相对来说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在制造业里面属于偏上游一些的。这两个典型的区别,一家是从一开始先做插座,一家是先做插头。其实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在数字化转型的IT架构里,插头、插座两个体系是需要和谐共生的。
 
  上汽一开始就先做插座。上汽的背景很简单,就是汽车公司很焦虑,汽车公司的焦虑在于,汽车公司不再认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以上汽为例),上汽不认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是东风、一汽或者是国外的品牌,并不是因为它的体量足够大,而是因为汽车产业整个制造业在面临着一个危机,也就是最终可能会有野蛮人进入这个市场,最终他是用服务去取代了制造。所以汽车公司认为的竞争对手是特斯拉、Uber、滴滴。所以汽车公司的逻辑就是我要把汽车变成服务的入口。汽车装备制造业要慢慢变成服务业+制造业。这就意味着车联网系统变成了所有汽车公司认为几乎是企业命脉的一个核心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
 
  为了构建这个系统,汽车公司的逻辑就是我需要一个自己的云。那么这件事情其实跟国外的做法又很不一样。国外汽车公司会用一部分公有云,但是中国汽车公司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几乎都不敢使用公有云。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原因,就是我们中国公有云服务的提供商他本身不中立,因为大部分汽车公司跟这些BAT公司合作完了以后,发现的情况是,这些BAT公司转头去造汽车去了。所以这是他们很焦虑的一点。
 
  第二方面,中国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就是行业云大量的大家会建设私有云。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原因,跟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转方式其实是有关系的。其实这是在中国是常态。也就是说在美国其实大部分的行业云并不一定有那么明显的界分,所谓私有云、公有云。但是在中国几乎清一色的行业云就是以私有云为主体。就包括金融领域、汽车领域都是这样。
 
  那么我们要帮他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要实现一个统一的集团的数字化的云,这个云就是汽车的云。在汽车云上不管有多少汽车行业,无论是汽车金融、汽车车联网、汽车分时租赁、汽车保险,所有这些数字化业务都应该按照平台化的建设进行,就跟当年GE建Predix的逻辑是一样的。这件事情我需要一个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所以当时我们建设的目标就是把上汽三个数据中心建设成一朵云。这一朵云上面跑的主体业务就是我们要把上汽在未来卖出去的一千万辆车的数据全部集中在这个数据中心里面。这个工作我们已经进行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完成资源池化。但其实这样理解,如果我的建设目标是在这个层面上,我反推回来其实这件事情是最微不足道的,资源池化这件事是微不足道的。最关键的是把整个车联网系统为目标支撑的平台技术能力要支撑起来,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讲“三步走”,从资源到连接到应用,这三个东西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其实这就是一个新时代的IT架构。IT架构本质上就是应用、操作系统和服务器。但是放到云化里面,其实每一项都是分布式的。应用是微服务的应用,平台不再是单一操作系统了,而是PaaS平台能力,而基础架构是一个云。这个逻辑其实用IT系统架构来解释很容易理解。
 
  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什么?这也是今年总结下来的情况。我们看到溜儿全是他们数字化业务,这些数字化业务全是在这两年启动的数字化业务。在这过去之前这些数字化业务是非常离散的,也就是说这些数字化业务会散布在集团里面各个板块里面。因为这里面很有意思的是,业务部门他也认为自己是数字化的专家,他可以随随便便给你challenge你的IT部门,说你不懂数字化业务,然后他就开始提他的IT需求。最后他把IT需求变成了碎片化。那么最悲催的事情在上汽,是他们引狼入室了。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当时他们最重要的一块核心资产是放在了阿里云上面。如果大家知道了,当然这个是会议内部说的,上汽跟阿里的合资是很不成功的。从实际上来讲,因为在知识产权上面大家产生了非常多的纷争,包括还有最关键的就是数据所有权上。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格局是什么?整个上汽首先有自己的云,第二所有数字化业务都长在这朵云上,所以插头和插座匹配在一起了。但是上汽的逻辑实际上是从一开始,当然这件事情跟他们集团的领导支持,给了他们上汽数据中心大概几个亿的投资,希望能够在没有业务落上来之前先把云建设好。当然这个是有时代机遇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种数字化转型的模式。
 
  像这种体系里面,你看到这些几乎都是数字化业务。也就是说这上面任何一个业务,我们不去看它的名字,其实它就是个互联网业务,就是数字化营销,这无非就是个电商平台,这是物联网平台,这分时租赁。这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需要的业务平台,只是这个东西跑在一家传统公司的IT系统上面。
 
  所以我们在做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就偏从插座开始做。从插座开始做,先做数据中心标准化,但最关键的事情要做应用标准化。应用标准化是完全面向互联网的应用标准。因为你不可能变成,一家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方式是我招了一堆互联网专家过来,那你的成本是吃不消的,并且文化也是冲突的。你的目标是,你能不能利用现有IT人员、服务人员的生态,他还是开发他的这些技能,他是用他非常传统的开发语言,但是你希望他开发出互联网级别的业务形态,这就意味着什么?你需要一个厚重的中台。让这些人更多的精力放在前面轻量化的前台应用上,这是大逻辑。那么中台的能力其实就是我们讲的中台的IT能力。
 
  这里面运行的最重要的核心业务,至少对我们接触过的,所谓制造业转型工业互联网里面最关键的就是物联网网关系统。对汽车公司来讲就是连接车的东西,对于电力行业来讲就是连接发电设备的。然后围绕它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创新业务,实际上这是最关键的逻辑。
 
  这里面很关键的是实现了完全无人化的自动化运维。这一点很重要。其实这套东西本质上不复杂,只是在传统IT里面你想不明白,但是在互联网逻辑里面就很容易想明白。所谓无人化就是Google那套逻辑。今天我们沿用的东西最终老师傅是谁?不是IOE,是Google。Google的数据中心如果大家有兴趣去参观一下,就会发现数据中心一点都不高级,就是标配的X86百台服务器,那些服务器的故障率甚至会到10%-20%。这作为我们传统IT厂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你敢把这个东西放在里面。但是Google的逻辑就是,我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具备两个不可确定性:一是任何一个硬件天然就是坏的,我从来不确定硬件是可靠的;二是每个程序员写的软件都是糟糕的。我就是要在这两个不确定性上去打造一个100% 高可用的业务系统和100% 可延展的业务系统,所以这里面很关键的就是Google那套云数据中心的核心系统。
 
  当然这个事情放到中国来,大家会发现,包括我们今天还有一大块业务是帮助金融行业做金融云。银监会甚至说这样的做法你们就变成了叫做自主可控的云。但实际上这个事情的逻辑是因为一开始它就是反IT模式的。传统IT模式是IOE三层架构模式,但是Google从一开始的模式就是反IOE的。因为他也买不起IOE。所以Google逻辑架构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逻辑架构。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实现的,本质上是用这套软件去实现了还是用非常精简的人力。我们没有说变成这样一个方式,上汽需要建几百号人的运维团队和开发团队,没有,它还是原来的模式。只是那个软件赋能给了这样一个传统企业的数据中心和IT部门。
 
  这是上汽跑车联网业务的应用。这个应用只用了72个小时就上线了。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已经变成行业云了。当然这件事情也正是因为前面的技术做到了这种可能性,上汽今年把IT部门单独剥离出来成立了一个科技公司。我后面讲的好几个客户都是这样,包括上海电气,也是今年董事会刚刚发的,科技公司也成立了。包括浦发银行,他们今年成立的浦银科技
 
  也是一样。其实就是大家突然发现在技术上找到一个支点以后,我往科技平台公司方向走或者我走行业云的方式就找到了一种可能性。当然这个也要配合决策层的力度。
 
  第二个案例也是汽车行业。但是它的切入点是从插头开始往下延伸。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像上汽在那个层面上有那么大规模的在基础架构上的投入。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一个逻辑,就是数字化转型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在一开始有一个大规模的基础架构的投入,才能做数字化转型。其实这个课题,我想通过东风的例子来证明,这个不是必须的。为什么?因为整个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是关注应用和数据。应用和数据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有规模化的效应。应用和数据是被支撑起来以后才有规模化效应的。所以今天很多建设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建设云的思路一开始就要建一朵大云然后我才能做互联网业务。这个逻辑是不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东风的例子。东风的例子很简单,首先我没那么钱,但是我有数字化业务要支撑。我的数字化业务就是,当时去年10月30号国标出来了,国标规定在外面卖的新能源汽车都要做国网接入的。那么国网接入的数据量是非常惊人的。国网接入这个意思是什么?如果哪一辆车如果没有被接入,政府补贴就拿不到。这是实实在在的IT如果不给力,业务就没有钱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我没有去建一个大云,那个云其实都是化缘化过来的。我今天在乘用车、商用车,在日产、雪铁龙到处化缘的一些基础架构资源,就跟Google逻辑一样,我不需要多高大上的东西,我只需要一些计算资源。然后我在上面建的是为了支撑这个应用,我最终本质上是把这个应用支撑起来,就是新能源监控系统。其实它本质上是一套比车联网稍微再更复杂一点,因为它里面带了数据分析能力,因为要对新能源车整个电池状况,因为每一辆车每天大概发12个大MB的数据。那如果按200万辆车实时在线,这数据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我们的体系这里面的概念就和张艳总讲的数据湖的概念也有关系。因为数据湖的概念就是我们并不需要用集中式的数据处理能力,而是用分布式的数据处理能力去分解掉这些计算力。用计算力换取低价的存储空间。本质上这就是我们讲的软件定义存储和软件定义计算框架两件事情来保证数据湖的能力。当然里面一些技术细节我就不讲了。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把大量的传感器的数据,汽车传感器的数据都是来自于车,把这些数据陈列到,就像云上装了很多插头,这些插头把车的数据全部收集进来,然后沉淀到平台上面自带的数据引擎上面。而这个数据引擎再利用闲时的计算能力去对这些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当然这个数据分析就看我们是离线数据分析还是静态分析,还是实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但这个逻辑,从一开始的逻辑,这些东西都是基于一个平台展开的。没有说这个系统建设的时候我有一套系统叫数据库,没有。所有的东西就是一个大平台,这个大平台来承载一个应用的入口、应用的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的呈现和展现。这就是我们讲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统一资源池上面我对数据能力做了增强,来保证像新能源这种业务形态上面的数据分析能够被呈现出来。
 
  最关键的逻辑就在于我们不能撇开应用去谈大数据。因为如果撇开应用谈大数据,其实本质上还是建设了一个传统数据仓库或者数据库,而我们今天谈的大数据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跟应用息息相关的,应用跟数据之间成了密不可分的,所以不可能说再建设一个所谓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忽略到了应用的存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讲数字化转型的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道生一、一生二。道生一的观念就是建设起一个互联网架构的平台,而在上面会长出来的是应用,然后应用才会产生数据,而数据又会创造应用的附加价值,这个才是我们今天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大逻辑。
 
  今天非常感谢有机会跟大家交流。后续如果大家有想深入了解的,我们也很愿意跟大家进行交流。谢谢!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