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云科技合伙人、全球业务副总裁兼产品副总裁赵鹏:数聚蜂巢-用API成就企业数字化转型

2018-08-29 14:22:01  来源:CIO时代学院

摘要:天高云淡,秋水伊伊。2018年8月24-25日,由CIO时代学院主办、CIO时代APP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行业互联网大会暨CIO班13周年年会”于北京雁栖湖雁栖岛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专家、学者,北大CIO班、CIO时代学院学员、央企CIO论坛成员、金融CIO论坛成员,优秀厂商以及特邀嘉宾40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共享了一顿极具价值的思想盛宴。白山云科技合伙人、全球业务副总裁兼产品副总裁赵鹏分享了《数聚蜂巢-用API成就企业数字化转型》 的主题演讲。
关键词: 数据蜂巢 API 数字化转型
  天高云淡,秋水伊伊。2018年8月24-25日,由CIO时代学院主办、CIO时代APP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行业互联网大会暨CIO班13周年年会”于北京雁栖湖雁栖岛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专家、学者,北大CIO班、CIO时代学院学员、央企CIO论坛成员、金融CIO论坛成员,优秀厂商以及特邀嘉宾400多人出席了本次活动,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共享了一顿极具价值的思想盛宴。白山云科技合伙人、全球业务副总裁兼产品副总裁赵鹏分享了《数聚蜂巢-用API成就企业数字化转型》 的主题演讲。
\
  赵鹏
  白山云科技合伙人、全球业务副总裁兼产品副总裁
 
  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董老师分享的演讲内容中提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其中有个最重要的点是做全连接,而我和董老师理解的视角不一样的地方是以API来连接系统、设备以及应用。
 
  一、转型就是不断挑战自我
 
  我叫赵鹏,是中国比较早一批技术网络工程师,同时也是比较早一批的CCIE。之后在神州数码负责IT咨询和解决方案,从技术到咨询再到前端;后来加入了一家当时只有四五十人做互联网模式创新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用五年时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看了很多年中国的IT发展,但是对于国外的IT发展却并不了解,因此我毅然离职带着十个月大的孩子到美国,先在当时排名靠前的印第安纳大学凯莱商学院读了两年MBA。之后考虑到职业生涯一直接触的都是互联网IT,对于传统行业了解的匮乏,于是转行去到了康明斯集团负责全球产品线,这个经历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是一个跨度很大的飞跃。一直到2016年,加入白山云科技。
 
  我上午听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转型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一直在挑战。从我个人的职业路上看,其实每一段转型都非常痛苦且艰难。但是这段路是成功的,包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螺旋式上升。所以我觉得转型就是不断挑战自己,这是一条无休止之路。
 
  二、数字化转型--中国企业的主旋律
\
  根据IDC报告,2018年全球有超过67%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定位为他的全球核心战略;到2019年,全球数字化相关投入会超过1.7万亿美元,相比2017年增速会超过40%;到2020年,中国GDP的20%将来自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增加值。数字化转型包括五个阶段:数字化入门、数字化探索、数字化参与、数字化转型到最终的数字化颠覆。美国有超过60%的企业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而中国更多在第一阶段,“晚于”美国1-2个身位。并且我们在第一阶段的企业大部分是互联网公司。但是对于中国爆炸式的应用增长以及技术的沉淀和积累,基于这些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某个小阶段直追到第二、第三阶段,甚至是第四阶段。
\
  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分为五个维度,包括全方位体验转型、领导力转型、运营模式转型、内外部工作资源转型,而这些都由第五个维度决定,即信息化转型。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转型,所有新的技术包括最终实现的从企业信息到运营、战略所有几个维度的转型都不可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CIO领导的IT部门是业务部门强有力的技术合作伙伴,信息技术转型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
 
  三、IT转型中可能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能带给企业和社会有这么多价值,那么它会遇到哪些挑战?从数据上来说,数据格式不统一、调用方式不统一;再向上是存在系统孤岛,系统复杂度太高,缺少敏捷开发能力,以至于最终导致CIO从首席信息官转型到首席创新官再到首席协作官的过程中,面临难度大、流程长、创新慢的困境。
 
  再往下演变,更有意思的是企业面临很多需求,最终落到IT信息化部门。比如都在拥抱大数据、IOT、互联网、云计算、SaaS等新技术,企业IT持续的交付能力一直在增长,但相对于IT需求,两者之间出现了鸿沟。
 
  那么IT交付能力的瓶颈在哪?历史来看是信息架构决定的。早期所有信息系统都是点对点集成,希望以此满足应用、业务以及企业向前的脚步。但是随着系统增加,这种集成方式演变成了复杂的“蜘蛛网”,带来了操作复杂、敏捷度低等问题。一直到10年前,ESB(企业服务总线)概念出现,我们发现可以把内外部所有的系统、业务都集成到总线上来,好像可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觉得这种SOA概念到今天都是正确的。现在很多人提中台,大中台、企业中台,都没有错,但ESB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对源代码与厂商的依赖,以及是否足够灵活。我们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性,通过一个架构完美解决以上一些列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我们提出了API。其实早在20年就有API的概念,但是现在它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接口,而是一种架构,用来解决企业遇到的历史问题和新的问题。
 
  四、API正在成为全球新趋势
 
  我们说的API是指三层API架构,这个架构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资源型API,即如何把系统、数据API化,用统一格式更方便被大家调用,是服务中间的流程。第二件事是协同流程API,即做业务编排、重组。第三件事是用户体验API,将企业的内部能力赋能并对外输出,交付给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合作伙伴,,为业务创新提供基础。
\
  从上图可以看到2015年后全球对API的认可,API相关公司的并购与上市持续不断。所有大图标都是这些年并购收购了一些相对小的公司,比如IBM收购StrongLoop,Google、Oracle这些公司收购API公司的意义就是更好的给企业提供整体架构层面的系统及应用集成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报道,财富500对一个女士劳尔?比尔斯的采访,她是JP摩根的CIO。JP摩根2017年投入了100亿美金的IT预算,其次她正在规划一个5万人的IT军团。这五万人跟100亿美元的IT预算都花在哪些方面?一个是AI和机器学习,二是自动化,然后是教育和区块链。从这五点里面可以看到,只有一个地方是投在基础平台上,也就是架构,就是我们说得开发者平台、API市场。
 
  五、数聚蜂巢的API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我们来看如何应用API架构。我们先看壳牌,它是做IT文化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但是所有业务模式受制于整个底层IT平台。API的作用在首先把业务API化,集中到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做快速敏捷的重组和业务编排。例如在中国做的与石油相关的积分、会员等将其快速整合到一起。实现的价值是:基于API接口的系统集成与编排;生成可复用的API便可二次开发;对API进行统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API构建服务中心。
 
  再看中船重工。它面临的业务是内部共享和外部输出。以前都是用总线的方式进行,现在采用API的架构,连接运维的体系、连接商城、内部管理系统、移动支付、所有的供应商、上下所有的渠道。同时,把所有的流程和数据资源的资产做进API,实现快速调用。
 
  数聚蜂巢是一个轻量级的混合集成平台(HIP),帮助客户方便快速地实现组织内数据、应用、服务间的灵活流转与敏捷集成。赋能组织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提升用户体验。
 
  数聚蜂巢包括了3个平台:API构建平台、API管理平台、集成编排平台。API构建平台解决了如何API化。让数据可以被访问和暴露,基于各种格式的API,以及浏览器架构、客户端架构,都可以到资源池里进行统一的管理,不需要依赖原厂。
 
  API化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做集成。刚刚我们回顾了集成二十几年走过的路。最开始的点对点集成,系统多了以后无法管理、复用。之后我们找到一个突破口--SOA。其实就是把原来的业务和IT功能变成无处不在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服务。ESB也没有错,但是始终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系统连接、系统之间的接口复杂性一直没有解决,这就是造成我们所有应用集成的痛点所在。我们提出API的架构并不是要取代系统集成,而是要从更高的抽象层面把业务和数据抽象出来,把资源真正交到IT部门业务应用研发的手里,让自主可控的把业务研发实现。ESB是说我们把所有系统适应总线做集成。而我们这个恰恰是反过来,这就是我们说的解耦。
\
  编排平台如何操作的?ERP、OA等系统,如何在他们之间做数据的集成,这里面穿插着业务集成甚至连接设备,我们在工业互联网连接IOT时如何把他们连接起来。上图我们一个3系统集成的编排流程事例,这个平台包括260多个组件,开发人员可以在平台上通过拖拽组件的方式完成流程的编排。
 
  我们做的研发最终都服务于业务,如果这个交付延缓会影响到创新,这需要API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上可以进行端到端的访问、控制、监控,谁访问的频次,以及所有系统的连接性、业务都可以进行展示。
 
  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个领域做中国的第一名,我们希望用最强劲的互联网技术实力、最懂传统企业的实践经验来满足大B市场企业服务的需求,在整个数字化转型之路上与企业用户一路披荆斩棘,通过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弯道超车,使每个人都能受益。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CIO的职责。
 
  谢谢!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ka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