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云CTO杨攀:统一通信云平台助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018-09-05 14:17:21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融云作为国内通信云服务的行业领导者,日活用户数量在7000万左右,日均发送消息量是100-200亿条,历史上最多的一天发送过2218亿条消息。
关键词: CTO 通信
  2018年8月24日,作为第四届中国行业互联网大会暨CIO班13周年年会分论坛之一的“企业CIO论坛”在鸿雁厅顺利举行。融云CTO杨攀在企业企业CIO分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统一通信云平台,助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
 
\
融云CTO   杨攀   
 
  大家好,我是融云的CTO杨攀。今天由我代表融云为大家分享关于企业统一通信平台在企业数字转型中的实际应用。融云作为国内通信云服务的行业领导者,日活用户数量在7000万左右,日均发送消息量是100-200亿条,历史上最多的一天发送过2218亿条消息。
 
  融云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移动飞信研发团队。在2014年整个团队从零开始构建融云即时通讯云服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成了国内第三大通信云平台,帮助企业建立内外部的沟通平台,真正做到“连接内部”、“连接外部”、“连接业务”。
 
  我们与钉钉、企业微信的区别是什么?钉钉和企业微信为大家提供的是整车服务,而融云则将能力模块化,可实现模块对应的替换并进行定制化拼装。不仅开放源代码,方便开发者做二次开发,还提供个性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我们提供企业常见的所有基础能力,包括最基本的消息类型、多端同步场景和无上限群聊功能等。除了基础通信能力之外,我们支持打通业务系统,通过一条企业消息服务总线把OA、ERP、HCM等办公系统进行整合。例如,传统的工作流功能可通过即时通讯的云服务直接调用相关接口API,以消息服务号通知的形式直接打开。另外,当前融云系统内构建了完整的音视频通信能力,支持千人视频会议、白板互动和直播等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提供的是一套通信平台的基础能力,不仅可以用于解决企业的内外部沟通,同样可让它集成于各企业TO C端的产品里,让产品具备用户间沟通的能力。我们发现,只要企业面向C端用户提供某种服务或者出售某种商品,则相关应用上都需要具备通信能力。利用融云标准即时通讯平台提供的基础能力,再加上运营社区、信息流等产品,可让相关应用直接整合这种能力,实现对2C用户的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融云是业内唯一承诺消息可靠性100%的厂商,真正做到消息不丢失、不乱序、不重复;在众多企业关心的安全问题上,融云提炼出了“4层5防”安防体系,创新性的4层安防体系可从客户端、链路、服务器到运维端进行安全防控,再加上下沉到业务场景构建的安全5防,可360度无死角的确保企业的通信安全;另外,融云紧跟国家步伐,响应中国强国政策,已全面实现纯国产化环境支持,满足企业运维管理规范要求。
 
  融云还搭建了一张全球通信网络,服务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及地区(共233个),可实现全球高质量通信,为有海外运营需求的企业提供坚实的通信支撑。
 
  作为行业领先的通信云服务商,融云已服务了如四川航空等民航领域的重要客户,向大家分享一下四川航空这个成功的案例,我们把即时通讯能力模块和核心通讯录模块融合在四川航空的“通讯助手”中,解决内部沟通。针对其行业属性及业务需求,融云将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专门打造了行业特色功能,如“航班保障群”、“实时远程客服”、“来电/拨号提醒”等。从川航客户的反馈中了解到,企业内部人员聊天数据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安全数据,融云真正帮其做到了私有化部署,数据由企业自持,可确保安全无泄漏。
 
  另外一个成功案例是中国某头部国有银行,在集成了融云即时通讯能力后,每年节约的下发短信通知经费达数亿元。融云的客户包括几乎所有大型国有银行和金融公司,大家熟知的金山WPS、新东方、陆金所、伊利等也都是我们的客户。除此之外,我们还服务众多互联网公司,比如荔枝FM、58赶集、猪八戒、汽车之家、得到等。
 
  最后总结一下,融云在企业服务领域不同于钉钉和企业微信的是,他们的客户群体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是标准化的公有云产品。而融云是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帮企业进行通信云平台定制,助力企业发展,在服务经验和产品形态上,我们在累积大量的SDK能力、云API能力的基础上,可为企业量身打造一对一的产品,并提供私有化部署,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融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全球互联网通信云服务,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