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28日,由大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主办,CIO时代学院协办,CIO时代APP承办的“2018无锡城市发展论坛暨CIO时代中国行无锡站”在无锡太湖饭店隆重召开。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知名CIO、优秀厂商齐聚无锡,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数字化转型助力商业变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商业变革的战略、方法、实践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与分享。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博士在活动中发表了题为《对数字化转型策略与方法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 姚乐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CIO们,大家下午好!
接下来的演讲内容是我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提供反馈、指导。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新的数字化转型的理解;第二,数字化转型的方法;第三,对转型策略的理解以及认识的误区;第四,结束语。
一、新的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在进一步连接
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最早的时候互联网把信息的内容放到了网络上,刚开始是外部的网站引起了内容和媒体的革命,后来把每一个连接起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此时使碎片化的需求和供给实时的对称,例如手机的导航功能。过去碎片化的需求和供给是很难对称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其成为可能的同时带来了很多商业模式。互联网还在进一步的连接物,连接的背后是物联网的应用,包括物理的感知、应用等。目前,互联网正在进一步连接事件,当有一些事情发生时,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把各种各样的服务连接起来。此时很多场景开始走向智能化,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医疗等,例如人脸识别能够识别人的身份,连接背后的账户,进行风险预测等。
机器开始可以看懂、听懂这个世界
在各种场景发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数据、服务被连接起来,它们与互联网的连接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今天大家都在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类似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技术,它带来的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识别率的提高,在很多领域中机器开始可以看懂、听懂这个世界,特别是在很多场景中需要人去做判断的,通过机器识别也可以做到,例如在一些工厂中,用机器去识别分类一些低质量的产品,机器的识别率已经可以逐步替代人,并达到人的水平。
数字化转型新方向
此时数字化转型有一些新的方向:
第一,数字化服务能力变成整个组织的能力。过去谈数字化、信息化,一般是指IT部门的能力,但今天从生产、营销、服务到整个企业,各个环节都在利用数字化技术,都要做数字化,所以今天的数字化是整个企业数字化的能力。
第二,数字化技术从业务支撑技术变成业务核心技术。过去做数字化,更多的是用一些信息系统来支撑业务,让它更加高效、透明,修复一些管理的漏洞等。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和领域,甚至在重新定义业务。例如新制造,制造业中已经融入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感知等技术,所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重新定义这个行业。还有医疗行业,基于数据的医疗,一些基于影像判断等。在各个领域中,数字化的技术开始变成业务的核心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业务。
第三,从流程的信息化走向场景的智能化。过去做数字化、信息化都是在考虑流程的透明、高效,今天大家谈数字化更多的是在做场景的智能化,场景与核心业务是关联的,在业务场景中通过新兴技术的使用让它做的更加智能化。在一些环节中去替代人,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提升客户的体验。
第四,从系统集成平台走向全连接平台。过去做数字化,平台很重要,是一个系统集成的平台,平台将各种各样的系统连接起来,使它能够做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但今天讲的平台,从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来看,它实际上是一个全连接的平台,不再是连接几个有限的系统,更多的是随时连接每一个人和物体,连接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服务,连接各种各样的数据,是一个全连接的平台。连接的背后是数据的计算和智能化的应用。
第五,从大项目的建设走向快速持续的创新。过去做信息化、数字化,重视大项目建设,今天我们做数字化,由于未来有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很多场景的改变是不确定的,此时需要迭代式的往前走,快速持续创新。不能开始把主要的资源投到大项目中,结果可能以失败告终。今天做数字化是要考虑到互联网的迭代模式,一边往前探索一边往前走,甚至有时是先射击再瞄准,因为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能做到什么样,需要探索向前走。
二、转型的方法
第一,企业架构的方法。在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没有出现之前,企业架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其源于IT系统的应用。企业架构是企业的结构和关系,主要用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匹配。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需要的能力决定IT需要构建的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企业内部把这些资源能力描述出来,使他们能够匹配,实际上是建立共同语言,让大家能够看得到。在最早的预备阶段,首先要描述架构的愿景,从架构上描述它,从客户到系统,将业务的场景放在架构中,然后才有业务架构、信息系统架构、技术架构等描述具体业务的变化。对于转型的项目,从现在过渡到未来,无论是业务的、系统的还是技术的,都要明确需要构建新的能力达到未来的状态。首先对未来愿景的状态进行描述,在这样的愿景下,再对业务、信息系统可能的能力进行描述。通过差距分析,得出如何从现在过渡到未来的机会和解决方案,它们是构建的能力和项目的来源,后面是实时的治理,对项目、未来的发展进行控制、治理,这种方法对今天做转型的企业同样是适用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一定会不断地变化,我们需要从建模的能力开始,把未来相对清晰的表达,其中还有迭代的思想,这个过程会不断地迭代,战略愿景、业务架构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目标运营模式法。目标运营模式法主要是从业务运营模式的角度来考虑,它把一个公司,尤其是大型公司的业务运营主要从三个维度的能力进行划分,一是职能部门的维度,例如人事、财务等很多职能部门;二是业务单元的维度,很多业务单元做不同的业务,例如家电企业有做冰箱的,还有做电视的;三是地区的维度,有的是全球,有的是全国。从三个维度来看,现在的能力状态是固定的,未来的能力状态要确定哪些能力是全地区或全球共享的,哪些是所有的业务单元共享的。把未来目标的运行模式分析后,实际上与企业架构的方法类似,需要通过一系列转型的项目,从现在运营状态过渡到未来业务运营的状态。
新技术带来了很多可以共享的能力,例如IT技术的能力,通过全集团的共享构建未来能力,需要通过一系列转型的项目构建新的能力,达到未来的能力状态。同时这种方法适用于转型中的分析,特别是分析目标的运行模式,需要通过合适的转型项目向未来演进。
第三,规模化敏捷框架。近几年开始兴起,它源于IT领域,最早是软件的敏捷开发,目前软件的敏捷开发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大的组织中,特别是很多创作的企业,IT队伍越来越庞大,开发较大的转型项目涉及的人员、团队非常多。不只是IT团队,企业也需要变的敏捷,所以提出了规模化敏捷框架。框架从项目的团队层面,扩展到整个项目群,再到公司的投资组合三个层面,敏捷实际上是要快速的应对变化,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客户需求可能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日本企业在中国很难与中国的企业竞争,它的中国网站要做改动需要报到日本总部,一个月后才能审批,日本企业在精益方面做的非常好,但在敏捷上面已经大大的落后了。如今要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企业的决策效率低,它肯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变成敏捷的企业很重要的理念是从过去完全中心化集中的决策,变成与去中心化的分散情况相结合。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要中心化集中做决策,决策是要分层的,通过类似于看板这样的工具,使高层制定的战略和方向、核心考虑让下面的人也同时看到。最后根据高层的顾虑和战略方向,随时做出调整,在这样的理念下,人员能够快速的做出决策,下面做出的决策高层也能够及时了解,它是需要跨层级、跨部门的,要打通这些信息,做的足够透明,这样企业才能够快速去应对市场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过去层级式的汇报,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很多问题会不断地积累。所以一个敏捷的企业,需要有去中心化的分散决策。
第四,数字化服务管理框架。数字化的服务管理框架叫VERISM?,VERISM?是最新提出的框架,是国际信息考试学会和几个组织一起联合开发的数字化服务管理框架。它的背景是现在整个社会各个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的转型、数字化的能力已经是整个企业的能力,不再只是单个部门的能力,从生产、营销、交付,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本身都要用到数字化的技术。这个框架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在整个组织层面,从字面意思理解是VERISM,Value-driven价值驱动,Evolving持续演进,Responsive及时响应,Integrated集成整合,ServiceManagement服务管理。VeriSM?是一套将现有的管理实践和新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模型,从企业内部的资源、外部的环境、最佳的管理时间、信息技术四个维度集成管理的框架方面来考虑企业如何来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它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综合看待数字化的转型,不再是从单个视角,同时转型框架在全球开始推相关认证培训。
三、转型的策略
很多的企业是为了转型而转型,浪费了很多资源。转型的策略包括:
一是从痛点和问题入手。转型一定要找到痛点,无论是在外部客户应用还是内部用户,要从解决这些痛点和问题入手,问题并不意味着错误,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也是一种问题,如果不是从痛点和问题入手,很多转型项目最后会不了了之,不知其方向和原由。
二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小步别一步迈得太大,但是要快跑,快速往前推进,并快速地迭代。以上与今天讲的敏捷在思想上是不谋而合的,环境在快速变化,需要快速应对。
三是要积累用户和数据。互联网时代最宝贵的资源,首先是用户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型是否能够把用户黏住,过去用户用完产品就不理我们了,今天我们通过各种连接的手段,包括公众号、APP等把用户连接起来,有了用户和行为数据,才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然后是物联感知的数据,需要有数据的积累才能把每个环节变成自动化,把人的行为能力数据和认知能力数据积累后,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才能把这些环节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在转型过程中要去考虑如何积累资源,不断地迭代往前走。
四是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在这个时代,大量的服务已经由第三方、外部的创新力量做非常专业化的服务,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需要我们做,特别是视频的服务、云的服务。这些服务能不能利用外部的服务快速整合为企业所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决定企业下一步转型的能力之一。
五是重视知识人才的转型。在转型中人是关键,人的意识、认识不转型,做转型会有很多的漏洞和误区。
对于转型的能力建设,以下是业界已经在用的几种方式:
第一,自建数字化平台。在国内,包括美的美云智数、海尔COSMO平台等,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建设和使用自己的数字化或工业互联网平台。当然,这种路径也会有一些问题,最近GE放弃了Predict平台,这种放弃并不是完全的放弃,只是放弃了公有的部分,过去它是想利用平台提供公有云服务,国内还有很多的企业也在走这条路。GE给了我们启示,企业的数据是非常核心的东西,很难放在公有云上。当时GE在策略上做的是公有云思路,底层的IaaS都是自己做的,投入很大但没有取得实效。GE并没有放弃工业互联网,把这些技术结合自身的业务、行业来使用,并不是把这些技术推给第三方。
第二,与公有云平台合作。目前,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转型,云和大数据底层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连接还是数据处理,都是基础的技术平台。这些基础的技术平台与公有云平台合作,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选项,阿里云、腾讯云也都在推公有云和工业互联网等内容。
第三,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把自己的资源开放出来,利用外部创新的力量结合一起为企业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这种方式在硅谷和一些国际的大公司已经非常流行。去年在硅谷考察,硅谷着名的创业孵化机构Plug&Play,它为国际上很多大型公司,包括宝马、奔驰等企业提供开放式创新服务。这种创新服务对大型企业而言,一是不需要投入巨资做团队的建设,二是它可以利用社会的创新力量。作为大型企业,想去招聘到技术人才其实是很难的,把资源开放,既给了他们平台和资源,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探索的机会。
对于大型企业创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例如万达在转型的过程中耗费了很多资源和财力。最近开始新一轮的方式,今年要加大力度去做开放式创新。万达的CIO朱战备正在引领公司尝试做这件事情,将万达的资源开放给很多创业者,与一些孵化器合作,让他们结合万达的资源做探索,做创业、孵化的加速,他做的一个加速器,叫万达加速器。与此同时,万达抓住了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和机会,既节约了资源,又找到孵化平台和资源。万达在转型方面做了重大调整,放弃原有的团队,开始与腾讯合作,重写一种新模式。
第四,自建创新的研发团队。在新一轮的数字化转型中,有一些截然相反的做法。在我们央企的CIO论坛中,大家都在讲很多央企的IT部门正在或已经被裁掉,由于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老化,在内部的创新作用很小,这些需要新构建的服务都在外部,所以一些部门把IT部门裁掉。同时有一些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在迅速扩充IT团队,过去很多外包的现在已经回收回来。对于他们,外包的对象也面临着转型,现在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已经不能依靠外部的队伍,必须自建创新研发团队,才能够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否则不能与互联网企业竞争,创新业务不断,必须要渗透进去。所以在金融领域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回收项目并自建研发团队。
过去企业项目外包是为了节约成本,现在回收回来、自建研发团队是为了创新。对不同的企业而言,选择自建互联网平台还是做开放式创新,或多种方式结合,企业会根据他独有的特征,选择的路径肯定也不同。
四、结束语
给大家分享三句话:
第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未来已经在发生,只是很多东西还没有流行,对于有想法的企业,在这个领域急于做转型都是有憧憬的,很多领导非常重视转型。去年在江苏我与企业领导沟通,他们都越来越重视新技术,对于新的技术重视的原因是:辛辛苦苦几十年在这个行业内,竞争对手很难撼动企业的地位,如今看到很多企业的模式被新技术颠覆,他们的担忧是经过发展和变革后自己的企业形态是否还能存在。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作为企业的CIO,要理解领导对这些新技术敏感是因为危机感,必须要对未来有探索和把握,他们最担心的不是现有竞争的格局,而是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造成颠覆性的破坏或危机。无论是什么样层面的人,我们确实需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第二句话,技术洞察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东西越稀缺越有价值。例如空气,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但是因为不稀缺所以并没有什么价值。对于企业,在这样重大转型时期,技术的洞察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技术洞察力是指对技术的认识和技术可能带来影响认识。马云是一个技术洞察力很强的人,他也并不太懂技术,但他的技术洞察力很强,他知道技术对未来变革的影响,在大家并不看好云计算的时候,抓住机会让阿里云现在一枝独秀,今天百度、腾讯也都在追赶。对传统行业而言,并不一定对技术有多深的了解,但要清楚这些技术将带来的变革,不能盲动,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无论是CEO、CIO,还是其他的管理人员,我们要能够对技术洞察并培养技术洞察力,它会变成企业非常重要的、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最后一句话,技术永远在进步,转型永远在路上。这一轮技术的变革更加快速,而且更多的变革方位更大、影响更大,其实技术永远在进步。如果上帝存在的话,技术的进步是上帝给予人类社会最公平的东西,只有技术不断地进步才能不断地接触新人和新技术,技术的进步越快,实际上是给新人的机会越多。企业要抓住技术变革的机会,让企业不断地在转型,在转型的路上抓住机会,这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转型会永远在路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在未来技术的体系下,变革还会加速,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还会缩短,技术的赋能让每个领域加速变革。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给社会越来越公平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快速地进入,快速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已经取得成功的和已经在优势地位的企业,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必须要转型,而且永远不断地转型,转型永远在路上,也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转型的机会。
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