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尉:"互联网+医疗健康”实践与思考
邵尉:"互联网+医疗健康”实践与思考
2019-04-04 09:27:28 来源:CIO时代网抢沙发
2019-04-04 09:27:28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9年3月31日,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CIO时代学院承办的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培训班 "在黑龙江省医院成功举办。
关键词:
互联网+
医疗健康
2019年3月31日,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CIO时代学院承办的"黑龙江省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在黑龙江省医院成功举办。近400名医疗领域的专家与信息化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现场座无虚席。以下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邵尉主任演讲实录:
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信息中心主任 邵尉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再次来到哈尔滨,跟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经验。
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在沈阳,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党建立的第一所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的排名全国第十二,位列东北三省第一,关于信息化和互联网+健康的建设,我们的起步和大家都差不多,从医院的角度来说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1996年到2000年是初步认识的阶段,做了一些简单的检验系统,从"十一五"开始,认识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前十年是低水平的状态下,从2007年、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所以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十一五"成果,主要是利用信息化加强医院的管理。从"十二五"开始,我们规划推动了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这个时期是在国内来说都是转型期,是由管理信息化向临床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从2012年开始持续推动病历无纸化的工作,做了信息化的托管、管理的托管,而且做了双向转诊,从大医院向基层医院转诊的模式,正常来说,所谓的双向转诊,从下往上转诊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上往下转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制约我们向下转诊的主要原因。2014年、2015年开始建医院的整合信息平台,整体设计医院信息架构,从扁平化的架构向基于平台立体化的架构转变,2015年通过了互联互通标准化测评。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到后期开始出现了所谓的互联网+的概念。我们2015年做了一个尝试,年初的时候推线上支付,到了年底的时候和微信合作,做线上的应用包括挂号等等,同时也在省卫健委的推动下,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化创新建设。在内部,我们针对医护人员做了自己的APP,可以调阅电子病历来帮助和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也基于微信公众号和微信企业公众号来做医院管理方面的工作,这是2015年做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概念,国家也没完全说要怎么做,所以当时是全面与BAT合作,针对我们门诊的业务进行一些前期的尝试。"十二五"期间的成果包括,以电子病历和无纸化为抓手,做了很多建设,以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推动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等等。"十三五"期间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健康医疗,随着大数据的普及、大数据的推广应用,进入到医院的信息化工作日程中,我们建立了医院基于科研的大数据平台,来尝试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对原有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构建了基础应用平台。目前来说,针对六大疾病做了专业库,未来我们准备建设全部的恶性肿瘤疾病库。同时在省卫健委以及第三方合作建立了商保平台,这也是便民服务,但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在中国来说,能力上还存在一些差距,所以这个平台的推广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针对互联网+生态做了一个整体规划,这个规划建设大概需要几个阶段。针对在原来统一支付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互联网的开放平台,要加入诊疗业务,基于省级医院,基于互联网端的诊疗业务,还有区域的处方流转等,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应用。
2015年左右中国的互联网+出来以后,整体的医院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解决一些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存在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新的问题,谁来帮我们解决?去年国家卫健委在海口组织了健康医疗的培训班,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但是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包括政策法规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出台了很多的文件,但是管理制度需要和实际业务情况相结合才能接地气。第二是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有很多内容是概括性的,不清晰,需要细化。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模式,目前来看,从南到北,全国上上下下有很多模式,但是真正的规范目前来说是没有的。说起来很简单,落地却很麻烦,比如说一个复诊的病人在手机的两端,我们怎么认证患者的身份?这些问题涉及到所有的医疗服务,现有的手段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我们用什么样方案来解决全程留痕?对方的身份如何来验证?是通过人脸识别还是通过公安验证或者银行做的验证?这一系列的问题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说法,所以这是需要有摸索总结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标准规范。
互联网+医院的诊间结算也存在运行机制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结算支付是两三分钟的问题,目前线上的支付服务都是医生利用他的业余时间,来给患者提供额外的服务,为什么不给额外的费用?本身医生就是非常稀缺的,尤其是好医生,所以他贡献出来的业余时间提供额外的服务,就应该给额外的费用。如果没有长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这个业务就做不下去。医院、地方政府和国家推动诊间结算非常好,但是在业务运行上存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是否进一步完善修订诊间结算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以解决业务运行问题值得商榷?在处方流转方面,如果没有行业管理部门的牵头是很难推动的,用行政指令推动没有问题,但是在业务上是否行得通的,需要根据业务现状设计能够保障运行的长效机制,既有信息化建设的业务规划、技术实现标准,也要有配套的政策制度。
如何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总结,有几个因素,我个人觉得是比较重要:
第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它的建设是依托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的再建设、再升级,如果医院的内部信息化都没有建设好,它有可能会是个灾难。所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作为我们传统的医疗信息化的补充和延伸,它的前提是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要做扎实,所有的业务都已经数字化,运行流畅稳定才可能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上跑得通,这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很重要的基础。
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付费机制和盈利模式才是真正保证业务能够真正发展的重要原因。都说互联网应用好,我们怎么把它延续下去?没有利益驱动,没有生态的驱动是不可持续的,支付宝如果没有淘宝、天猫电商生态的驱动它能发展到今天吗?腾讯支付依附于微信这个大家日常使用率很高的社交媒体才得以推广,它没有生态的支持能发展到今天吗?
第三:涉及到医疗安全,互联网医疗,安全问题怎么样保障?除了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上,同时还要保证医疗安全,开展网络复诊就没有风险吗?尤其是双方不面对面的情况下,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无法确定完全可靠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要真的要把互联网+医疗健康这个事业发展起来,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都要做扎实,才有可能把这一工作顺利的推进下去,按照国家、党和政府以及医院的要求,把这个工作做好,这不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解决的,需要从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运营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规划设计。医院信息化管理部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牵头部门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能只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应多管齐下,从业务、技术、管理、运营多方面综合规划设计,要预防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时代,对于我们整个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我们从原来局域网应用扩展到互联网应用,所带来的其他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需要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分享,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baiyl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