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09:54:47 来源:CIO时代网
我们必须面对 起而行之 努力向前
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宿命,我们无法与社会的发展对抗,只能顺应趋势,适应时代的变迁,创新加速、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是更大的不确定性。
——胡守云
致远互联董事、协同研究院首席专家
知—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的价值
关于企业,不仅要从技术和经济的视角思考,更要从社会视角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看待。企业(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造,存在于制度和人类的共识中。而企业运营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交易和服务过程,二是人与组织和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以及战略执行与控制。
企业数字化本质,则是依据数智运营成为有机体、智能体,人与组织协同的自组织运营是数字化的目标;而运营价值在于,使其能够成为拥有成长欲望、客户响应加速、创新创造、产品迭代加快、生态化和平台化、社会网络连接,自存在和自维护的生命体。
实际上,不仅企业发展需要数字化的转型与升级,政府、各事业单位与组织同样也需要。因此,数字化转型不应只是企业家的关注重点,而应是政企管理者,甚至是每一个职场人都应关注的内容。
识—数字化赋予企业更多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实力
当前,数字化转型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同样也带来了众多挑战。工程师红利、Z时代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改变都将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能量。
于外,国际间的贸易战和逆全球化趋势下,在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中,积极推进全球化的中国在未来面临着巨大挑战;
于内,当下人们对于组织及职业的忠诚度在不断的下降,生活与工作的相互影响,企业的安全风险和对社会依赖的加强,也都将给新时代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数字化赋予了企业更多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实力。在组织中如何把企业从个人的从属关系变成独立的实体,不仅是依赖人而存在,这是当前许多民营企业都要完成的重要命题,也是数字化本身的意义。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原本由土地、资本、劳动力构成的产品,变成由资源、创意、数据构成。
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自然不断互动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从PEST框架来看数字化转型大周期,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通信和交通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交互的关键点。以通信为例,华为5G基站和5G设备已全球领先。抛开细节,单从华为的产业发展来讲,历经程控、数字交换机、全数字网络,无线网络与数字化融合四轮周期,从2G发展至5G、6G ,在图形、图像的传送,在流媒体的传送,以及在元宇宙未来模拟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进展空间巨大。
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自然不断互动的。从计算机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未来元宇宙,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的驱动着技术的进步。在未来,线上和线下会紧密融合、互联,更大的网络就是未来。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到十年,数字空间将会在企业端有相应的应用出现。
察—数字化是企业发展的必选项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来说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后工业社会不是对工业社会的颠覆而是叠加数字化特征,企业的生产关系和结构将发生变化,数据(数字)已成为重要生产力。
未来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可归纳为ABCDE(即A:AI 人工智能、数智企业;B:区块链产权、交易;C:Cloud,云计算、远程计算;算力资源;D:Data 数据、大数据;E∶Edge边缘计算;loT),它构成了未来组织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也是产业、社会数字化的基础共性技术,或者成为通用技术。
当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时,家庭化组织并不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现代大型企业的管理需要研究的是治理结构,而不是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小企业依赖强人努力生存;中等规模是一般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百年一直在朝向更大规模变化,人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组织的主体。
综上来看,数智化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改变,更是社会的巨大洪流,掀起社会的大变革时代。而企业本身就是人类的思想创造,是社会构成的主要单元,是个人连接社会的主要空间,工作已经不再是生活来源,而将成为生活的构成。
如何管理和指挥,如何做机制,如何做治理,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致远互联“苦行僧”的这几年,说明了从做产品到做平台之间是有所差距的,如何弥合鸿沟,就是巨大的机会,那就是有创造就会有收获。
【结语】
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数字化转型将为企业捕获新的市场机会,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在未来发展中提前占位。
希望系列的直播能够帮助各位在实施数字化的转型中,成为现在和未来企业商业竞争的胜利者,能够在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很好地去适应生存和成长,也希望观看直播的人能够有所启发,个人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