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等概念的兴起和落地,智慧旅游建设需求也呈现井喷状态。无论是旅游局还是景区,在创建5A或者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景区规划中,智慧旅游都成为重点。
而现在各地智慧旅游投资额度也是频频刷出新高度,甚至有一种趋势,没有1000万元的投资,都不好意思说在做智慧旅游。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开信息,包括南京牛首山智慧旅游投资建设8000万元,北京十三陵智慧旅游投资6200万元,南京栖霞山电子票务系统投资3200万元,武陵山智慧旅游投资2232万元,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智慧旅游投资1417万元,江西明月山智慧旅游投资1327万元等。
业内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就是景区要创建5A,一般智慧旅游建设投资会在1000万元以上,创建4A,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目前排队准备或计划升5A的景区大概有600家,准备升4A的景区大概有8000多家,两年内智慧旅游市场需求大概在500亿以上,如果再加上旅游局要投资建设的智慧旅游项目,一般一个县域的智慧旅游投资都在1000万元,市级和省级分别为2000万元和4000万元起步,两年内整体市场需求可能将超过700亿元。
智慧旅游误区
尽管智慧旅游的概念行走的如火如荼,但众多景区在推进智慧旅游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解和建设误区。很多景区仅仅上一个监控项目,也大张旗鼓的将此定义为智慧旅游建设招标;有些景区仅仅上个电子票务系统,也定义为智慧旅游建设招标,误将智能化做成智慧化、误将信息化做成智慧化,真正的智慧化景区的认识也是百花齐放,理解各有不同。
我曾经应邀到访江苏省盱眙县一家4A景区,当时有县里领导和景区相关负责人陪同,我随口问了句,我们景区的智慧旅游做了没?景区管委会主任立即答复,智慧旅游方面投资了400多万,都建成了监控、背景音乐、WIFI、网站、微信都有了,但我就在景区核心景点随手试试连接WIFI,结果什么都没有搜到。
细问才知道,景区主任说的WIFI已经全覆盖,仅仅是指办公区全覆盖,与游客没有任何关系,微信仅仅只有图文推送,网站更是半年都没有更新了,监控也只是链接了省旅游局的大平台,景区危险水域和停车场都还没有监控。
还有一次到访一家4A景区,一进景区大门就被当地旅游局和景区管委会的领导带到应急指挥中心,说是投资8000万建设的智慧旅游,其中指挥中心就好几千万的投资,看上去的确气派。我细问,这个指挥中心用过几次?回答是“每天都有人来参观”,但实际上除了验收时候用过,“运行4年了还没有正式使用”,景区领导也不在这个楼办公。
可见,
我国智慧旅游的认识能力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投入不足,更有建设过度的现象存在。
智慧旅游投资重点
我们先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智慧旅游。
第一,服务游客的智慧化。
基于智慧旅游的出游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出发前,游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个景区或目的地的旅游攻略、个性化的游记和特色文化项目,随时随地都有途径体验到达后的场景和即时预订;除了可以游前预订停车位、门票、酒店,还能提前了解景区的负离子指数、在园人数及实时动态;
到了景区门口,能自动引导到预约的车位,进入景区能刷身份证或手机入园,不需要换票;入园后可以打开手机随时听导游解说词,可以随时租赁景区自行车和游乐设施,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想游玩的地方,看见合适的景区文创产品也可扫描下单,预订的产品游客服务中心统一快递到游客指定地方;
结束游玩后可以移动端支付停车费,车辆自动进出停车场,所有关于这次的旅游体验可以一键生成游记进行分享等。
第二,景区管理的智慧化。
景区可以随时随地预测和查出门票预订、游客入园情况、停车场饱和程度、景区舒适度、现场运营情况、大团队接待和重点活动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预案处理。
第三,行业监管的智慧化。
各级旅游局可以随时了解、发布区域景区的运行情况,旅行社、导游、车辆、涉旅企业及景区的认证和投诉、评价情况,及时进行决策分析和目的地营销。
对于智慧旅游的投资重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基于旅游局的智慧旅游建设重点,这其中还有其他可以建设的系统,这里仅推荐各级旅游局最重要的三个建设项目:
1、省级旅游局:大数据共享和分析、行业监管、统一办公平台;
2、市级旅游局:行业监管、目的地营销、应急指挥平台;
3、县区旅游局:行业认证、目的地营销、全域旅游电商平台。
二是基于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重点,这里面也有其他基础信息化项目以及为智慧旅游管理和服务营销的项目,具体根据每家景区的基础条件决定:
1、5A级景区:全球营销系统、应急指挥中心、一体化管控平台;
2、4A级景区:全媒体营销系统、旅游电商网站、导游导览系统;
3、一般景区:电子票务系统、旅游电商网站、微信营销系统。
哪些景区适合做智慧旅游?
除了旅游局和大景区在投资建设智慧旅游,目前很多农家乐或街道、乡镇都在提智慧旅游,一方面来说这是好事情,说明大家对这个很重视,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坏事情,会让智慧旅游建设偏离智慧本身而成为负担。
很多县区或单个景点为了发展智慧旅游居然还专门开发APP和大数据平台,不仅投资巨大,经济回报率也不高,价值不大,给本身竞争就很激烈的景区运营增加负担。
哪些情况下适合投资建设智慧旅游呢?
第一,如果希望旅游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或主要收入来源,县域可以大力投资建设智慧旅游,通过智慧旅游来提升游客的体验,加强目的地的精准营销,增加旅游收入并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第二,景区创建4A、5A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时,其他创建分值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智慧旅游的的建设来保分或增加分值,为创A服务。
第三,当地旅游或景区发展遇到瓶颈,短期无其他有效解决路径时,可以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另辟蹊径,或许互联网端和移动端能带来别样红。
如果没有上述主要原因,不建议跟风或为了建而建,可以适当的投资建设智慧旅游中的部分模块,且投资额也不应太大,以不超过500万为宜。
当前业内做智慧旅游的企业大致有三大类:
第一类,系统集成企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为例,他们在做的智慧旅游项目基本都属于系统集成性质,拿来主义为主,就看各自的支撑企业能力如何,往往都是因为资质比较强或管网等基础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承接了智慧旅游项目。
第二类,资源整合企业。代表企业有北京巅峰、上海景域、福建海航等,都因为在规划、资金、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而进入智慧旅游行业,做智慧旅游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属于副业服务主业。
第三类,方案提供企业。如南京新中安、成都大旗、杭州卓锐等,都属于智慧旅游建设方案提供企业,与运营商和资源整合类企业都是合作企业,很多时候都在幕后提供技术支撑。也会直接为各地旅游局和景区提供服务,小景区大多直接与这类公司合作。
三类企业的打法各有不同,既相互竞争又有合作关系。一般把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化放到一起的项目,基本都是运营商中标;带有PPP性质、融资、资源置换等项目多是资源整合类企业中标;比较直接的智慧化项目、定制方案、软件需求特殊的则以方案提供类企业中标居多。
综合来说,目前我国各地能完整承接智慧旅游的建设企业不多,或者说能做智慧旅游的企业发展还跟不上市场需求发展的速度。如前文所述,两年内智慧旅游整体市场需求将超过700亿元,如此大的蛋糕,粗略估计目前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前十强企业也才拿下不足20%,这个市场值得期待。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xuefe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