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旅游 > 正文

市场规模超千亿,进击中的冰雪旅游迎来黄金时代?

2019-01-10 09:17:15  来源:旅游圈

摘要:眼下室外气温正低,但冰雪旅游的“热度”却在日渐上升。
关键词: 市场
  眼下室外气温正低,但冰雪旅游的“热度”却在日渐上升。受益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多地冰雪旅游的发展纷纷驶入快车道。滑雪爱好者顾廷烨(化名)也告诉旅游圈(www.dotour.cn),近两年来能够明显感受到去张家口滑雪的游客正在增多。而伴随着消费人数的激增,还带动了雪场、景区及周边等的消费增长。
 
  从宏观数据来看,冰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势头正盛。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合3300亿元,分别比2016-2017冰雪季增长16%、22%,我国冰雪旅游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
 
  正在形成新一波的消费浪潮
 
  以往每到冬季,传统旅游市场便进入了淡季,但随着以冰雪旅游为主的项目不断受到消费者的推崇,冬季旅游市场的活力正在被进一步激发。曾经被作为冷资源的冰雪,如今却已演变成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热资源。特别是从2015年北京获得2022冬奥会举办权后,冰雪经济的热度更是持续高涨。
 
  我国冰雪资源丰富且冬季漫长(北方从11月到次年4月左右处在冬季),为热爱冰雪项目的消费者提供了赏雪、玩雪的良好外部条件。尤其是对于冰雪天气不多的南方人来说,在他们看来感受冬日雪景既新鲜又非常有趣。除此之外,“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成功申办的“天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冰雪运动,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都刺激和带动了冰雪经济。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的相关数据也揭示了这一趋。报告显示,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675元,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914元,冰雪旅游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3倍,冰雪旅游人均停留2.8天,停留天数比2016-2017冰雪季略有增加,冰雪旅游成为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方式。按照各省冰雪产业规划和旅游业发展实际,分别以15%和20%的人数和收入符合增长率保守估计,预计到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将超额完成,冰雪旅游正在成为践行2022年北京冬奥会庄严承诺的旅游担当。
 
  另外,从几大OTA和旅行社的数据来看,冰雪旅游的消费人群也有明显的增加。据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2018双旦旅游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圣诞、元旦期间,出游总人次同比去年上涨近3成,以往每年年底是出游淡季,但随着冬季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旅游市场呈现了“淡季不淡”的现象。
 
  市场火热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尽管冰雪旅游拉动了冬季旅游市场的火热,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价格虚高,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服务设施不完善,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不平衡等等问题。
 
  而作为冰雪旅游代表的雪乡,此前就因为价格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对象。前不久,有媒体就贴出了一份雪乡景区酒店价格明码标价公示表,但由于收费标准偏高,被网友们纷纷吐槽是“明码宰客”。一些网友质疑,经过整改后的雪乡虽然明码标价了,却是“明码高价地宰客,还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3口去雪乡玩要准备2万元!”尽管明示价格要好于之前出现过的强买强卖、坐地起价等“宰客”现象,但不少消费者仍认为价格偏贵。
 
  除此之外,对于消费者来说,冰雪旅游市场中的项目太过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等,也消减了游客二次及多次消费的热情。从目前来看,赏雪、滑雪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尽管低纬度不少地区的消费者对观赏雪景,体验冰雪世界有着很高的兴趣,但如果只是到高纬度地区去滑雪,显然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这也不太现实。
 
  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冰雪产业也仍然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观察市面上的滑雪场不难发现,门票仍是其主要营收方式。资料显示,目前国内75%以上都是体验型的滑雪场,还有22%是练习型的,真正度假型的大概在3%左右。在雪具市场,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严重率更是不足,外来品牌却反而成了主导。
 
  另外,冰雪旅游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规划缺位、产业政策创新性不足等等,也都在制约着冰雪经济的发展。
 
  问题与机会并存的市场,给从业者带来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也并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抓住机遇与解决问题都是这个市场中的两个方面。至于冰雪旅游市场未来将有怎样的发展,旅游圈(www.dotour.cn)将继续保持关注。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linyi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