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旅游 > 正文

以“智慧气象”为全域旅游画卷添彩--气象部门护航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纪实

2020-03-12 15:48:57  来源:互联网

摘要:
关键词: 智慧旅游
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巴洛克式的南洋文化,船桨铁锚的渔家风情,大山深处的黎苗特色,青砖黛瓦的田园诗意……近年来,海南以实现旅游产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基本形成了“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海南省旅游总收入达490.62亿元,同比增长9.1%。面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海南气象部门紧抓旅游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扎实推进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共建共享;狠抓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创新;主动对接海洋等领域的气象服务需求,为游客合理安排出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联动共建 增强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2010年,海南省气象局联合原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旅发委)开展旅游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当年全省的旅游气象服务效益平均贡献率为0.29%,气象服务旅游行业成效显著。

两年后,海南气象部门与旅发委签署《共同推进海南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建持续高效的联合观测、信息共享、合作研发和沟通交流机制。次年,两部门联合印发《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如今,海南省气象局与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持续推进旅游气象电子显示屏建设,在重点旅游景区建立了19个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和两个反应性气体观测站;联合挖掘海南旅游气候资源,依靠科学数据分析,打造海南旅游品牌,为冬季避寒、夏季避暑、帆船冲浪等各类特色旅游提供支撑;为全省执业导游、旅游车司机、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相关责任人等发布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及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全网发布,助力海南“三区一中心”建设。

依托先进的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的网格预报预测服务,海南气象和旅游部门擦出了火花。气象元素也从支撑旅游业发展,变为了旅游要素的一部分。

精细研发 提升全域旅游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在海口逛骑楼、在琼海游田园、在万宁玩冲浪、在陵水看海豚、在三亚吃海鲜……今年暑假刚结束海南之行,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就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旅游路线。这场“深度游”从滨海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之所以如此顺利,要仰仗微信公众号“海南气象”热点天气版块里的“全域旅游”给予的信息支持。

“全域旅游”的站点式景区道路天气导航图,如今已成为众多用户的出行帮手:只要输入目的地景点,就可以获得沿途各地的天气提示,辅助用户做出决策。

“海南气象”是海南省气象局官方政务微信公众号,自2013年12月开通以来,收获了大批粉丝。2018年海南气象部门组建了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围绕海南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一流的旅游消费中心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将气象与旅游、地理、经济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深度挖掘旅游相关行业和气象的相关性;研发交互的、可视化的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完成200多个景区的数据和产品设计,归整18个市(县)景点的旅游线路,充分利用海南省气象台最新的逐小时格点预报,实现精确到乡村、街道一级的气象服务产品的定制、生成、展示和推送;优化服务供给,根据市场和用户反馈不断完善,提供更多旅游要素预报和特色旅游活动影响预报。

今年,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在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中增加了“赶海指数”,可根据潮位信息一级天气要素制作赶海模型,为赶海爱好者提供参考,进一步发挥旅游气象系统的产品可视化、服务智慧化和精准化,让游客轻松、快捷地获取气象信息,享受气象服务给游玩带来的便利。

主动服务 提高旅游安全风险应对能力

随着旅游消费提档升级和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三沙“南海之梦”邮轮航线逐渐成为热门路线。海南省气象局积极与邮轮公司对接,了解三亚湾凤凰岛码头至三沙永乐群岛的邮轮航线气象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观测手段,结合海南海洋气候特点,建立旅游安全风险“点对点”叫应服务制度,为提前做好航线旅游策划提供依据。

8月8日下午4点,“南海之梦”邮轮还没出港就遭遇大风。省气象服务中心高工陈明凭着多年的预报经验,通过对数值预报及实况数据的分析研判,得出“海上的风会减小,满足邮轮出港条件”的结论。船长接到陈明的电话,信心满满地为当日的航行做着准备。

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风险“点对点”叫应服务制度的建立,为海南全域旅游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服务。

未来,海南气象部门将在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中继续守住服务人民的初心,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全媒体发布,完善旅游气象服务微信平台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旅游气象短临决策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气象服务全覆盖。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uqiuyin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