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第一大氧化铝供应商、第一大电解铝供应商,铜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是经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之一,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铅锌企业。2020年,中铝的财务数据集市平台入选了《2020中国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百佳(100+)案例》,并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作为一家传统的制造公司,中铝集团拥有以矿山采矿、氧化铝生产、电解铝、铜冶炼及金属加工产品生产为主体的完整产业链,其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独特的数字发展优势,保持其在有色行业的领先地位。
刘晶:您怎么看待CIO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您也很重视数据的发展,现在企业里也有CDO首席数据官,您怎么看待这两个角色,他们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文欣荣:关键是领导赋予你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个时代,CIO也好、CDO也好,首先是站在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前做信息化是站在流程角度出发,因为做设备是基于工单作为流转、财务是凭证作为流转;现在是数据作为驱动和纽带,需要的数据是原来流程、工单、凭证驱动时的几倍。第二就是数据格式完全不一样。
如果思维方式还是原来那样,叫CIO或CDO都没用,最后还是看你做的系统是怎么样的。
数据驱动,是数据找人、数据找事,实现业务协同、产业协同、生态协同。给你一个数据的同时,相关的人都能看到,实现信息快速传递,根据信息知道下一步做什么。并不是我告诉你,你再告诉他,那是流程驱动。
刘晶:在您30年的从业经历里,有没有比较难忘的经历或事件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文欣荣:第一个就是见证了有色工业从供小于求到现在供大于求;第二个难忘的见证这个行业在国内从弱小变强大的过程。
第一个是关于怎么把握时代机会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时代要承担的责任。八十年代,我们刚毕业就去建设新工厂,那时候的发展重点在工控网络,把整个工厂的控制系统用以太网的方式建连接起来,实现工厂级网络自动化;后面又做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些都把握了时代机会甚至是走在时代之前的事。所以我觉得难忘的事都跟时代有关。这是一个数据驱动、数据经济、数字社会的时代,最关键的是抓住时代机会能做些什么。
刘晶:请您对中铝集团做一个大致介绍吧?
文欣荣:中铝集团,主要做有色金属的勘探、开采、冶炼、加工;以及围绕这些有色工程做设计施工、特殊设备的制造及产业链金融。具体如下:
它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23日,于2017年12月16日由中国铝业公司改制更名为现名。中铝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相关贸易及工程技术服务等,是目前全球第一大氧化铝供应商、第一大电解铝供应商,铜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是经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之一,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铅锌企业。集团现有所属骨干企业68家,业务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资产总额6400亿元,2018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2008年以来连续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集团6家控股子公司实现了境内外上市。
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科学掌控上游,优化调整中游,跨越发展下游”的发展思路,做强做优铝、铜、稀有稀土、铅锌四大核心产业,加快发展工程技术、工服物业、资本金融、贸易物流四大协同产业,积极培育环保节能、创新开发、海外发展、智能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提高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和国防军工材料保障能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股东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
中铝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集团根据时代的需要筹建的公司,总部设在杭州,主要从事智能产业的研发、设计、开发、设施,在在昆明、长沙、河南、北京设有公司。
刘晶:您作为中铝集团的ERP信息建设的践行者、参与者,您认为中铝集团有些什么特色产品或政策吗?您对智能化时代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文欣荣:中铝集团成立的时候只有铝板块,后面慢慢发展到铜板块、稀土板块、工程板块、金融板块,资产板块。我们开始做ERP是在铝板块做的,当时央企里只有中石化在做,他们是分散部署的,而我们是集中部署。这也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安全,第二个是人才。如果每个公司都培养人才,可能要培养近20拨人,人力成本、运维成本都太大,所以我们集中部署在北京,只培养一拨人就行。二十人就可以做完几百人的工作。服务器采取双机热备配置,灾备按 “两地三中心”配置。当时这个配置,成了很多企业做ERP的范例。
从2015年开始,我们做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后面慢慢地开始做数据驱动、数据化转型。当今时代,是在线的时代,实时在线、实时有数据产生、实时做数据分析、实时优化。人在线、设备在线、数据在线,万物在线,万物相连。在线才有数据,才能做分析、做创新、做优化、做实施。但反过来要在线做优化、协同,就必须做数据分析。
这个时代,数据驱动是基于目标的对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业务进行优化,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操作。比如以前的导航是一个信息化系统,千人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就给一条主线,标出红绿灯、左转右转提示,但堵车与否、有无交通事故、市政都没标注。现在所有的情况都要明确标明。首先路上所有的车实时在线,算出路线堵车情况;所有车辆在线,算出红绿灯转变情况;所有的市政、摄象头数据都要打通,标出最佳驾驶路线,这是一个智能的数据驱动系统,千人千面。
刘晶:数据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是数据采集、数据治理的流程等方面还有待发展,请问在这方面您有遇到哪些具体的问题吗?
文欣荣:首先第一个是数据的服务。我认为数据是业务的,不是IT系统的。我们没用IT系统、数据治理的时候,业务已经把数据标准化了。做数据治理也好、数据标准也好,第一个就是统一名称、统一内涵、统一规则,这是业务要做的。我们只保证数据在流动或者采集、存储的过程,以及保存数据的完整性就好。数据分两条线,一是技术,二是业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大包大揽。所以做智能工厂的时候,把业务的一些操作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维修标准、所有的数据计量单位的标准等等,都回归业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制定。我只从技术层面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就好。
刘晶:请问您认为中铝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呢?
文欣荣:数字化转型一直在探索,但是投入一直比较少,中铝的发展一直比较困难。上一任董事长说他来的第一年连滚带爬,想看看能不能摔打出来;第二年拳打脚踢,再后面是爬坡过坎,是在这样摸索中扭亏为盈的。前几年各方面发展很困难,所以在数字化发展方面的投资较少。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先做好眼前着急的事和实体内容做好。因为中铝是一个生产原材料的企业,实体企业是企业的根本。实体企业的转型和好坏就决定了集团转型的好坏,因此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智能工厂。不过后来情况好转之后,公司就也开始转型了。
还有是比如做数字工厂的时候,一把手:班长、车间主任、厂长、下属公司的一把手等。做出来的系统,班长和车间主任不用这个系统就是一个摆设。所以难点就是怎么做一套班长、车间主任、让操作工都喜欢用的系统。我的观念是别人不用这个系统,是因为给人添加了麻烦,反过来还是系统不够好。
关于技术,我们有千台千面的说法。同一样的设备有千台,但是做出来之后,维修时间、运营时间和状态不同,导致对它的判断不同。现在又提出来了操作工的千人千面。
刘晶:您认为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能扩大中铝集团的边界条件吗?
文欣荣:十多年前讲云计算的时候,大家不接受。后面物联网、到移动互联、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中台、5G、区块链一路发展过来。这些技术加上工厂是智能工厂,加上城市是智慧城市,加上医院是智慧医疗,但其实大家用的技术是一样的。数据驱动打破企业边界完全可以。但有时候流程制造特别是原材料业,想打破边界很难。因为它是按产能生产的,只能降低成本,很难给客户做定制化生产。但离散制造可以。用这些做供应链金融的时候,中铝集团作为背书企业,还是可以去给中小客户或供应商降低融资成本。但是纯做生产、冶炼是很难的,用这些东西,不是智能制造,而是做优化智能制造,优化它的生产过程,降低各种消耗,做到成本最低。
刘晶:您能介绍一下中铝智云大数据平台项目或者您参与的一些其他项目的情况吗?
文欣荣:我没参与到这个项目。但这个项目是想把数据全部集中起来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作为资产、要素和资源,有两种作用。一是倒逼现有业务的优化,二是创新。创新又包括几部分,一是对现有业务重组,二是内部协同,三是跨界。
我参与的更多的是智能工厂,现在中铝集团的智能工厂有几家试点,但一直没有完全做好。刚才讲过领导对于项目的理解不一样,认为智能工厂就是加个数据分析。但其实数据工厂是基于数据驱动在运行。但是目前没有类似软件,得自己设计、搭建。后来中铝在湖南成立了新公司,专门开发了一个按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的去做的纯数据平台。智能制造包括设计、生产、供应链和服务,但智能工厂只做生产部分,全周期而言,只做生产。从公司而言,只做到产业层。从要素而言,只做到内部集成部门。我认为园区里面的工厂实体是根本,创新为魂。但是做生态是为大,做成生态的时候厂里的效益是翻倍的。
现在中铝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力布局智能内容,包括智能产品、智能设计、智能实施、智能产品开发、智能设备、智能平台,但具体能不能做还有待考量,但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刘晶:智能工厂等产品的发展肯定离不了团队的努力,中铝集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在人才的培养、储备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文欣荣:每年都会送员工去各个地方学习、中铝集团部也有跟高校培训的合作。但最大的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留住。一个是因为工作待遇,通常讲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我们现在成立高科技公司在市场招人,实行市场化运行和体制内运行的双轨运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可以在市场招到优秀的人才进来。
刘晶:您可以大致介绍一下中铝集团未来三到五年数字化建设蓝图吗?
文欣荣:互联网时代,数字驱动和数字转型给整个公司的管理方式、运营方式、生产方式带来改变。比如滴滴平台,通过用户需求进行安排达到精准服务,精准服务最大的问题是提升了效率。数据驱动、数字转型以后,进行协同合作提升效率,从而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我的观念是,中铝作为头部企业要搭建生态平台。生态的好处第一是实现数据驱动,第二是共享创新,第三是合作共赢,第四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CIO百人会是由关注中国信息化、数字化的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和优秀CIO,以及企业或组织的信息技术领导者共同发起成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作为中国数字化领域跨学科、跨行业、非官方和非营利性的政策和学术研究机构,CIO百人会是国内信息化、数字化全领域影响力精英人物互动平台,致力于通过研究和交流,推进中国数字化转型的融合与协同创新。
CIO时代成立于2003年,由前北大CIO论坛会长姚乐先生带领论坛骨干创建,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全球战略合作合作伙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网络教育学院”的联合发起单位。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作为CIO时代旗下研究机构,以强大的研究实力和综合优势为支撑,致力于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应用和前瞻性趋势研究。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