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班 > CIO访谈 > 正文

【大咖对话】广发银行徐徽:“由点至面”——广发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2023-01-04 09:46:38  来源:

摘要: 广发银行于1988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114 08亿元人民币,总部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13号。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广东发展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银行在美丽的珠江之畔成立,是国内最早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20年3月9日, "2019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发布,广发银行排名第16位。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创新
\
\
访谈嘉宾 | 广发银行数据中心总经理  徐徽
主持人 | CIO时代联合创始人兼COO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刘晶
 
广发银行:

广发银行于1988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114.08亿元人民币,总部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13号。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广东发展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银行在美丽的珠江之畔成立,是国内最早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20年3月9日,"2019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发布,广发银行排名第16位。


刘晶:请您为大家介绍下您自己和工作经历。

徐徽:
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便一直就职于广发银行的科技部门。从最初的程序员,研究系统开发,后转岗到综合部门,负责了开发、运维、规划、安全等综合工作,其中十余年时间是进行的科技管理,主要负责规划和信息安全。2017年后又转岗至数据中心,如今主要负责生产运营等工作。


刘晶:广发银行科技板块的架构是如何组成的?
 
徐徽:广发银行的科技板块主要分为三个一级部门:信息科技部、研发中心和数据中心。信息科技部主要负责整体规划、科技板块的商务采购、信息安全管理、UAT测试和金融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主要负责针对业务需求进行研发。数据中心则负责整体的生产运维。
 
广发银行在2001年至2004年间,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工作,将系统研发等职能集中于总行研发中心,并由总行数据中心进行运维,由于集中度较高,下属分行并不具备研发的能力,科技人员几乎都集中在总行。从整体架构上看,研发中心是总行的直属机构,有独立的单位,而信息科技部和数据中心则是总行的业务部门。数据中心目前共设置了4个处室,包含综合处、网络处、系统处、应用维护处等,正式行员和外包人员约有400余位。   


刘晶:广发银行的数字化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徐徽:2004年,广发银行数据大集中工程完成,标志着广发银行信息化建设全面进入标准统一、全行统筹的全新发展阶段。并在2012年正式建设了智能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实现7×24小时全天候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在数字化的建设中,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由点至面”的正向循环,非常关键。
 
广发银行的数字化建设,是在2015年后,“由点至面”逐步开启的。
 
首先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广发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发行标准贷记卡的银行,积累了众多的信用卡用户,基于此,科技部门首先便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信用卡用户欺诈行为的自动识别和实时拦截,极大地提升了业务效率。
 
其次,在技术逐渐成熟后,便添加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等功能,实现了客户身份、信用、额度的识别,以及提额、分期、非活跃用户激活、机器人提醒、失联人员查找等功能。在技术逐渐应用成熟后,广发银行便在其他业务上全面地开展了新技术的应用。
 
尤其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广发银行在对外业务和对内管理上,大规模应用非接触式技术。对外的零售业务上,实现了“E秒贷”;对公业务上,实现了“E秒供应链”等。对内实现了对员工行为合规、安全风险的监控,并在生产运维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定位故障点,以及制作风险模型等。
 
如今,“不用数据、不用模型、不用算法”的业务线和管理线已经不再存在,数字化已经真正地深入广发银行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中。


刘晶:广发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处于哪一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徐徽: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银行的业务变得复杂多样,数字化成为了业务的基础,没有银行可以不依赖于数据而经营业务。拥抱数字化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逆行者必将会被市场淘汰。
 
广发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广发银行的数字化水平虽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在零售业务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另外,在整体层面,全链路的数字化水平和人员的数字化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
 
银行业现阶段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两大方面:首先是数据运用和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过多的数据运用会带来安全风险,而过于保护数据,数据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何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既用好数据,也保护好数据安全,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寻和实践的。
 
其次是数据中心该如何快速地拥抱变化。数据中心作为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部门,应当以“稳”为主,避免发生问题。但数字时代,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客户的需求、新技术的应用、业务的创新都在时刻发生着改变。如何在“稳”中求“进”,具备快速接受变化、拥抱变化的能力,也是巨大的挑战之一。
 

刘晶:广发银行在上云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规划和部署?
 
徐徽:首先,对于需要高度监管的银行业来说,公有云的全面应用还难以实现。
 
在私有云的建设中,广发银行的虚拟化技术较为成熟。在2014年,广发银行逐步建立了“X86云”、“小型机云”、“存储云”等,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这也使得数据中心自广州迁移至南海的过程,非常的顺利。
 
在2020年,为了能够将连接这些“小云”,广发银行建设了多云管理平台,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公有云的准备,以便于未来公有云落地后,能够快速使用、高效管理。并且,私有云技术在不断地实现国产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多云管理平台将国产云、容器云等实现统一的管理和调度。


刘晶:作为一名在CIO领域里少见的女性CIO,在您的成长经历中,都有哪些经验和感悟?
 
徐徽:不同之处谈不上,但是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的从业者,首先应该具备抗压的能力,在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我的手机几乎没有关过机,会随时响应、随时回复,这也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去承担、去克服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缓解压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其次,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勇于追求新事物,学习新技术。IT行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跟得上技术的脚步,不能落后时代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强身健体。IT行业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奋斗。
 
\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h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